(作者戴俭明系中纪委原副部级巡视专员)
我们党领导开展反腐败斗争,一贯重视教育与惩处并重,实行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党的十八大以后,提出了建立“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和机制,这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是对以往反腐败斗争理论和实践的继承与发展。思想防线是“高线”,它虽然是高,但并非高不可攀。人不是以这样的思想意识就是以那样的思想意识来支配自己的行为。本文拟从这个角度对反腐问题做些思考,旨在使党员干部不搞腐败不只是出于对惩治腐败的畏惧,更重要的是转化为内在的自觉和对自我人格的尊重,从而增强拒腐防变的内生定力,“任尔东西南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
“欲”勿禁纵
廉政行为研究会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借助于行为科学这一边缘学科,从人们的需要、欲望、动机、行为这几大环节来研究廉政、廉洁方面的问题。
人皆有欲。古人认为,人有七情六欲。七情,是指一般人所具有的七种感情:喜、怒、哀、惧、爱、恶、欲。六欲,是指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欲。七情六欲是人类基本的生理要求和心理动态,是人性的基础。
人欲有分。正当的欲望、积极向上的欲望,是人类创造美好与实现梦想的动力;不正当的欲望、消极低俗的欲望,是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阻力。因此,禁止正当的欲望,就是扼杀人性,遏制人们的进取心和创造精神;然而尽管欲望是正当的,如果不择手段予以放纵,那么这些欲望势必会变成极欲、贪欲,定将危及自己,祸害社会。
先说禁欲。也有古人说:“吾独以知七情皆为幻妄,故以返情归性,复守其初,永固其本。”“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因而提出“知足常乐”“无欲则刚”一类警语;将商品的价值符号-货币(金钱),贬之为“铜臭”,斥之为“万恶之源”。更有人说,“私心和欲望是潘多拉的盒子里最可怕的两个魔鬼,不仅需要清明的心念,能看清私心与欲望的诱惑,还需要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人一旦被私欲蒙住了心灵,就沦为欲望的奴隶,最终埋葬自己的灵魂,永远地失去幸福。”这些话,从“两点论”看,有些内容无疑是正确的,但辩证不足,有失偏颇,如果扬弃了本该认可甚至应该激励的欲望需求,与“禁欲主义”就相差无几。
再说纵欲。我国古代自然主义哲学家老子认为,人们在熙熙攘攘利来利往中需践行“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意即:行为狂妄是谓轻躁,恣情纵欲是谓漂浮。轻以重为本,躁以静为主宰。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意思是说,财富和地位,这是人人都向往的,但是如果不是凭正当的方式取得的,君子是不会享有的。贫困和卑贱,这是人人都厌恶的,但如果是由于不应该贫贱而贫贱了,君子是不会摆脱这种境况的。孔子还说到《关雎》这首诗“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意即欢乐但不放荡,哀思但没有悲伤。明代哲学家王阳明主张人要“致良知”“知行合一”,对良知本体在良知过程中的无限性保持清醒认识,以防自我膨胀、猖狂与虚无,进而认为,权为天下利害所系,小人窃之以成其恶,君子用之以济其善。美国著名学者威尔·杜兰特。这位《世界文明史》巨著的作者认为东方的文明才是世界文
明的源头和基石,“中国文化乃是世界文明重大成就之一”。面对人类的现实环境,他提出以下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和警惕:“我们为摆脱神学而欢欣,但是我们是否培养出了一种自然的道德伦理--独立于宗教之外的道德规范--其力量足以阻止我们自私、好斗和好色的本性破坏我们的文明,从而避免陷入贪婪、罪恶和淫乱的泥潭之中呢?"
所以,对待人的欲望一定要持两点论。我们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理直气壮地为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而奋斗。习近平同志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需要”是不断增长的,“满足”因而也是不断加码的。“知足”只是相对的,“常乐”则不可能。不满是向上的车轮。但是,人的欲望及其实现程度,根本地则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性质。作为个体的人,需得经常将自己的欲望理智地加以节制或处理,控制在社会准则乃至党纪国法容许的范围内,做到自警、自省、自律、自重。要顶得住歪理,抗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管得住小节。在这方面,同样需要德法结合。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民活动中,街头巷尾宣传的“自律给你自由”“廉’和'腐’一样的外表,不一样的'心’”,以及“因’失一尺,故而成'囚’”等就很能说明道理。
义利相容
义利关系是基本的社会关系。正确的“义利观”尚需在千年争执后逐步确立。
先说“利”。如前所说,人们的需要和欲望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因而就有着利益问题。恩格斯说,人们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利益,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我国古代思想家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老百姓以为,无利不起早。而利益,首推物质利益,商品经济的重利性,正好使商品得以充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产生人们内生动力的角色,起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杠杆作用。
再说“义”。义是什么?《礼记·乐记》说:“义以正之”,“义”指正当的行为原则。“义”是处理个人与社会、自己与他人关系的道德规带:“义”代表着社会公理。讲“义”仍然离不开对利益和利益关系的认识与处理,这是“义”的源头。马克思主义者不是空谈主义的道学家。马克思基于经济和历史分析,明确否定抽象的公正概念和道德评价。
“义”与“利”能否统一?是个问题。古人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兼得,舍利而取义者也。”这样把两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非此即彼,势必造成不良后果。
孔子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本义指的是君子明白的是大义,小人懂得的是私利。但是君子也爱财,只是取之有道,懂得私利的也并非都是小人。义和利应当而且可以统一起来,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甚至为此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于1952年2月依法处决了曾是革命干部的刘青山、张子善。事后,毛泽东同志引用了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丞相管仲向齐桓公建议的“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教育了几代共产党人。
社会发展到现在,义利关系在很大程度上通过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反映与显现出来。当然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又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放权、管理、服务作用。如果只是实行无限制的自由市场经济,或者只是实行高度集中的权力经济,这不仅会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而且使社会变成一个贪污贿赂横行、社会道德败坏的社会。
腐败是权力的腐败,腐败的本质特征是公权私用,就义利观而言,乃是背信弃义。毛泽东同志说过:“一切不贪污、不浪费、忠心耿耿、为党为国的人,就算是有高尚道德的人,应受到党与政府的称赞及奖励。”习近平同志指出,当前我国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十分复杂,要正确分析矛盾,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妥善处理重大关系。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不断补精神之钙、固思想之元、培为政之本。
尚群为公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的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能离开社会集体而存在。恩格斯在其《反杜林论》中援引鲁滨逊漂流到一个荒岛的故事,其中说到其尽管索群孤居,还要与“礼拜五”结成互助合作关系。
我们中华民族历来主张尚群,尚群即崇尚群体和群体利益。小到家庭,大到国家、民族,都是群。个体是小我,群体是大我,群就是公。《礼记·礼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天下为公的理想作为中华文明核心的一部分,显得十分辉煌。
作为社会中个体的人,需得有独立的人格,需要自强自立,需得有进取心、同情心、恻隐心,有是非观念、荣辱观念、善恶观念,人不可以无耻。孟子说过,人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人人都要争取“出彩”,在尽了对于人类的义务中又发展了自己的个性,这不是为我主义。
人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既然人不能离开社会集体而存在,那么“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抱团取暖”就是客观的需求,而不是任意地追求。“一个篱笆三根桩,一个好汉三人帮”“相互补台好戏连台,相互拆台大家垮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国传下来的一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极端地强调为己,显然有很大的片面性和危害性。至于西方有人说“人对人是狼”如果对人际关系只是作这样消极的肯定,则更易对社会产生不良后果。孔子强调“先人而后己”“君子贵人而贱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及“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都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这后一句话在杭州的G20峰会上口口相传,受到国际人士的赞誉。
由上述引申到人与集体的关系。首先是人对集体的认识、态度和行为。这就需要对人施以教化和引导,首当树立朴素的集体意识,认知“大河没水小河干,小河有水大河满”的真谛,“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可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残者皆有所养……盗窃乱贼而不作”。进而逐步引领世人树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和人生价值观,将集体意识上升到集体主义思想,将“自在”变“自为”,由“必然”到“自由”,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自由人的联合体”。这其中,大集体、小集体都要在发展的基础上,满足其成员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尽可能给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优化环境,使他们“出彩”,提高“颜值”,享有尊严,从而体现他们的人生价值,增强他们的归属感。
毛泽东同志说过:“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社会就是这样地每天在前进,人们的思想在被改造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比较,有许多优越性。”“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他还说:“社会主义比起孔夫子的'经书’来,不知道要好过多少倍。”对社会主义公有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对这些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要真正地学,反复地思,认真地践,深刻地悟。其中,特别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恪守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鲜明地表示“以权谋私就是对共享发展的否定”。每个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都要经常反躬自省:入党为什么,当官干什么,身后留什么,从而为实现高尚的人生价值奋斗终生。
(责任编辑: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