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商参考网客户端
政商参考网客户端
工作人员
当前位置:首页  »  本网资讯
近期再贷款密集推出——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时间:2022-05-23来源:经济日报 阅读:10

    设立科技创新再贷款,开展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试点,增加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额度……近日,一系列再贷款密集推出,成为货币政策工具的“热词”。专家认为,再贷款工具的扩容,体现出货币政策将强化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领域结构性支持。这意味着,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基础上,政策效果更强调定向、精准、直达。

  再贷款工具密集推出

  近一个月以来,人民银行已先后推出4400亿元再贷款额度,包括2000亿元科技创新再贷款额度、400亿元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试点额度、增加1000亿元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额度及1000亿元交通物流领域再贷款。

  具体来看,科技创新再贷款支持范围包括“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等科技企业。采用“先贷后借”的直达机制,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向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发放贷款后,人民银行按季对贷款期限6个月及以上科技企业贷款本金的60%提供资金支持。

  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同样采取“先贷后借”的直达机制,按季发放。初期选择浙江、江苏、河南、河北、江西等5省份开展试点,试点额度为400亿元,利率为1.75%。金融机构按市场化原则向符合条件的普惠养老机构发放优惠利率贷款,贷款利率与同期限档次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大致持平。

  本次增加的1000亿元专项再贷款额度,专门用于同煤炭开发使用和增强煤炭储备能力相关的领域,按月发放。具体支持领域包括:一是煤炭安全生产和储备领域。包括现代化煤矿建设、绿色高效技术应用、智能化矿山建设、煤矿安全改造、煤炭洗选、煤炭储备能力建设等项目。二是煤电企业电煤保供领域。金融机构应优先支持煤炭安全生产和储备的项目贷款。对于煤电企业电煤保供领域,金融机构发放的煤电企业购买煤炭的流动资金贷款可按要求申请专项再贷款支持。

  结构性政策成为主要发力点

  再贷款这一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为何在近期密集推出?所谓再贷款,是由中央银行贷款给商业银行,再由商业银行贷给普通客户的资金。由于再贷款提供的资金稳定、成本低、期限长,不仅能够降低相关行业企业资金成本,也能有效分散银行承担风险,激发银行服务企业的积极性,对相关领域金融机构放贷的撬动效果明显。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盘和林认为,一方面,当前金融领域贷款结构亟待优化,通过推出多种再贷款工具,可优化金融机构贷款结构。另一方面,当前国内内需有所收缩,通过再贷款工具对重点领域进行精准扶持,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可促进经济增长。

  中信证券联席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短期看,货币政策的目标倾向于聚焦支持小微企业和受疫情影响的困难行业、脆弱群体。结构性货币政策具有定向性特征,更适合解决经济的结构性矛盾。

  “各类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将带动金融机构贷款投放多增1万亿元,参照以往经验,通常在3个月至6个月内完成投放。站在全年的角度,预计再贷款等工具将有效提高社融同比增速0.3个百分点。”明明认为。

  招商证券联席首席宏观经济分析师张一平认为,结构性工具是今年货币政策创新发力的主要方向,通过引入“激励相容机制”,该工具可向市场定向投放基础货币,并撬动银行信贷投放。据估计,结构性政策工具的使用将带动贷款投放多增1万亿元,农田水利、能源安全、高校就业等领域可能成为下一步结构性政策工具的创新方向。

  抓紧谋划增量政策工具

  近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要抓紧谋划增量政策工具,加大相机调控力度”。人民银行近日发布的《2022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也强调,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积极做好“加法”,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投放贷款,促进金融资源向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企业、行业倾斜。

  在受访专家看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已成为当前“稳增长”的关键抓手,在现阶段具有明确的作为空间。

  “近期再贷款工具的密集推出,主要是金融机构增效、调结构和宏观经济拉动内需的需要,通过抓紧谋划增量政策工具支持经济发展,保持增速。”盘和林认为,但也要看到,当前货币政策依然保持稳健的基调,没有过度宽松,所以增量政策工具以结构优化为主。未来经济结构优化会继续推进,将更加注重民生领域的信贷扶持。

  除了发挥好货币政策的结构功能,总量性货币政策工具也不能缺席。业内人士表示,要走在市场曲线前面,精准调节流动性,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同时,要继续完善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流动性、资本和利率约束的长效机制,保持广义货币和社会融资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稳住“货币锚”,既保持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又避免“大水漫灌”,有效防范宏观金融风险。 (经济日报记者 姚 进)

〖编辑:李文〗

 

Copyright © 2023 政商参考网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飞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