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新农村发展的新途径
杜建安
【导读】绿色生态问题是很多老少边穷地区的重要致贫因素,同时也是很多地区经济发展中容易忽视的环节。贫穷与落后使人们为了获得足够的生存资源,靠毁林开荒、陡坡种粮等来维持生活,从而导致水土流失、生态恶化、自然灾害频发,带来更严重的贫穷。“贫困—环境破坏-越来越贫困”的恶性循环,引发的是“环境退化-贫困-进一步环境退化-进一步贫困”的恶性循环。如何在扶贫的同时,保护当地绿色生态环境?如何通过绿色生态建设,探索新农村发展的新途径,要以解决好地怎么种为导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以解决好地少水缺的资源环境约束为导向深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以满足吃得好吃得安全为导向大力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努力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打造一个绿色生态扶贫的完整示范模式,形成绿色生态种养加工一体化产业集群,创新一个完整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引导农民由“体力型”向“科技型”转变,由“打工潮”向“创业潮”转变;促进农业由“化学型” 向“生态型” 转变,由“传统型” 向“科技型” 转变。并通过各种实用技术培训,有效提升农村劳动者的素质,鼓励农村大学生、返乡农民工和农村劳动者,实现素质创业就业、技能创业就业,带动当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解决社会就业压力、节约人力资本,稳定就业和安居乐业,改变贫困地区的面貌,使贫困地区的人们受益,关系到科学发展观的树立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落实,关系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一、挂职扶贫:中国式消除贫困的制度创新
我于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任湖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编办、驻连源市伏口镇大茶园村建设扶贫工作组组长、中共涟源市委委员、常委(挂职)期间,我合作撰写的《挂职扶贫:中国式消除贫困的制度创新》是关于消除贫困方面的制度安排、农业技术和管理方面的考察报告和中国式扶贫模式——国家公务员挂职扶贫的一种研讨,我们认为挂职扶贫是执政党和政府的政治资源、公共财政资源和优秀的人力资源直接下放到最基础的贫困县(市)、乡镇、自然村和农户家庭的一种制度创新,这种制度已经在湖南实施了30年,因此有必要对这一独特的中国式扶贫进行总结、分析和研讨。重要的是我们以本书“抛砖引玉”,希望创造出新的消除贫困的中国模式。
仅仅从本质上来讲“挂职”是中国党政官员岗位交流的一种特殊形式,是锻炼干部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可以追溯到延安时期的知识分子和干部工作。现在为了动员中央和省市各级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和民主党派广泛参与消除贫困的工作,所以采取了干部临时离开自己任职的岗位,到贫困的州市、县、乡和村去担任与自己原岗位大致相当的职位参与当地的扶贫工作,这是中国扶贫工作的制度创新。党的十八大后,党的密切联系群众教育,为“挂职扶贫”注入了新的理论思想。
贫困是世界性难题,中国的贫困人口占世界的10%,因此,中国既不能漠视贫困人口的长期痛苦,又必须改革毫无效率的扶贫方法。
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资源,人力资本是贫困人口最重要的资本。开发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发展战略,投资人力资本是最有效消除贫困的投资,一本万利的可持续事业,不要吝啬对穷人的教育投资,几乎一字不识的安徽农民可以创造“家庭联产承包制”,没有技术的农民可以为全球发达国家生产品牌产品,那么,拥有良好教育的农民什么人间奇迹不能创造呢?中国之所以能够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大幅度减少贫困人口,得益于人力资源开发和人力资本投资,我们称为“人口红利”和“教育红利”,但是我们认为再过15~20年将加深“贫困鸿沟”。经济学家的研究表明,中国的“人口红利”期还能维持10~15年的时间。如何在这段时期内抓紧机会,解决好就业问题,特别是农村的劳动力转移,并为之后进入的“人口负债期”做好社会养老准备,是中国面临的一大严峻挑战,假如我们不能加快社会改革,贫困可能再一次向我们袭来。
有一个问题一直是国际社会和普通大众关注的现实议题,政府干什么?制度有什么作用?在中国还有一个良好愿望与实际结果的差距之大,令人无奈,新中国成立后,执政党想通过“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集体主义方式来改变贫困落后的中国,结果却事与愿违,中国农业政策上的失误和反复折腾农民和农村的行为导致中国“三农”问题长期没有获得理想的解决办法,不切实际的制度和政府政策导致的贫穷会使贫穷的程度更甚、无奈和痛苦。
因此许多国家是在恶性循环链上再加上沉重之环。越是贫穷国家,腐败指数越高,行贿的商人,腐败的法官,高成本运行的政府,导致生产高成本,不仅伤害了GDP效率,更伤害了社会正义、生存伦理和稳定的社会机构,腐败引发动乱的历史教训我们应该吸取,这些都是我们所面临的社会改革任务。
让美丽山区风景中的贫穷百姓去谈减少污染排放、生物技术和循环经济是绝对的“城市幼稚”,我们能产生为富国生产廉价产品的“国际幼稚”,又怎么能让只有普通小学和中学文化的农民去承担本应该由强大的政府和企业承担的责任呢?我们的社会改革不应该单单关注消灭贫困,更要解决资源分配不均的现状。
二、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村级绿色生态经济
我在建设扶贫工作期间,通过深入调研,经请省有关专家实地考察论证,提出了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的思路。实行科学种养,以集体种植、养殖示范的方式引导村民发展农村再循环经济,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想方设法发展集体经济。为促进种养业发展,发展集体经济,推行集体种养示范的方式,开辟绿色产品营销渠道,形成绿色有机生态立体产业模式。以村委会为主体的大茶园村生态农业示范园初步建成,由工作组投资新建了生产和加工用房、牛棚、猪圈和鸡舍,添置了铡草机、粉碎机等设备,购买了土鸡苗、湘中黑牛和土猪,通过自己种植牧草、玉米、饲料苎麻,利用玉米秸杆制作青贮饲料,减少饲养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全力实施科技扶智规划。工作组坚持“扶贫先扶智”的理念,经常组织村民学理论,钻技术,着力提高村民科技致富的本领。一是请专家来村指导。邀请湖南省专家咨询团到大茶园村开展科技讲座,就养鸡、鸭、鹅、猪、牛、羊、鱼及牧草种植等方面为村民答疑解难,实地指导牛棚和鸡舍施工建设,传授种植牧草技术。邀请中国农科院麻类研究所专家等来村指导种植饲料苎麻技术,并将大茶园村定为湖南省麻类作物试种和实验研究基地,邀请海南省生物有机肥制作专家田国荣、省畜牧兽医研究所养鸡专家罗柏林、中国农科院麻类研究所动物饲料专家王延周等来村授课,利用玉米秸杆、牛粪等为原料,发展生物有机肥产业,实现种养结合、循环利用的目的。二是外出参观学习。多次组织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到湖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省农科院、湘阴养牛基地、省农业厅(沅江)养鹅示范基地等地学习考察,使村民开阔了视野,学到了技术,增添了干劲,有效推动了全村种养业向规模化方向发展。
科学发展绿色生态规模种植。大茶园村地域宽广,村里小山包多,且以灌木林覆盖为主,荒山可种植楠竹、牧草和玉米、饲料苎麻等经济作物,可圈养鸡、鸭、鹅、猪、牛、羊,具有发展立体生态种植、养殖产业的优越自然条件。工作组请省畜牧盖医研究所、省蔬菜研究所、湖南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麻类研究所等单位专家实地调研、论证和指导,种植了牧草、饲料苎麻、楠竹、大棚蔬菜和圈养湘中黑牛、土鸡、鸭、鹅、猪、稻田养鱼、牛粪喂养蚯蚓等项目,已种植美国黑牧草200余亩,桂牧1号、矮象草和饲料苎麻50余亩,种植了优质杂交水稻5亩,可亩产粮食2000斤,还引种了优质辣椒、苦瓜、黄瓜和冬瓜等品种;全村饲养了湘中黑牛120余头,引进了1头安格斯种公牛,圈养了乌骨鸡、土鸡、麻鸡等1000只,土鸭300余只,喂养土猪1000余头。利用废弃的玉米秸杆、桂牧一号、饲料苎麻等原材料,制作青贮饲养80余吨。利用牛粪和玉米秸杆发酵,养殖日本蚯蚓种苗——太平二号8万条。目前,所有项目发展态势良好,为发展种植、养殖产业,打造生态农业产业链,形成自己的特色品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积极培育种养示范大户。工作组着力培育生态种养大户,发挥示范辐射作用,有效激发了村民发展种养业的热情。扶持村支书邹合强与村民廖仲秋、新化县邹江村的邹东升兴办湘中黑牛养殖示范场,养殖规模达150头。目前已养殖湘中黑牛100头,种植了100亩玉米、饲料苎麻和牧草,建设稻田养鱼10余亩,可实现年收入20余万元。同时,创办了涟源市博华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引导农民由“体力型”向“科技型”转变,由“打工潮”向“创业潮”转变,创新更多的创业就业岗位,解决本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减轻城市就业压力,节约人力资源成本。注册资金200万元,合作社另投资8万余元,添置青贮饲料设备,解决了养牛过冬饲料的难题,以公司+农户的模式,发动村民饲养湘中黑牛,为今后全村绿色生态农业、科学种植养殖、与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着力发展绿色生态经济扶贫,时不可待
保护绿色生态已成为一个区域乃至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在经济越来越发达的今天,人们也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以牺牲“生态”为代价来发展经济,无异于为自己的明天挖掘“坟墓”。保护绿色生态,其实也就是保护自己。
然而,对于如何依靠绿色生态资源来生存发展的贫困地区农民而言,长远的发展必定要让位于眼前的生存需求,而日益上升的消费需求和人口增长压力又迫使其不得不掠夺而且要更多地掠夺绿色生态资源,从而导致水土流失,生态恶化和自然灾害频发,带来更严重的伤害。
随着人口的增长,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对资源的索取也日益增多,导致绿色生态破坏日益严重,可持续发展难以维系。而就地扶贫的方式是将脱贫奔小康的愿望寄托在进一步扩大对生态资源的开发利用上,这势必成为扶贫开发的软肋,将会进一步导致生态情况的恶化,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相悖。
实调长沙县福临镇牲猪禁养区现实全部退养的反思
长沙县福临镇金坑桥村、开物村、同心村,三个村是传统的养殖村,近年来,为了脱贫致富,当地政府大力倡导,扶持农民发展养殖业,随着养殖业迅猛发展,三个村曾经出现了环境治理“有人问却无人管,有人怨却无人理”的局面,养殖污染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影响村民身体健康的突出问题,许多农民再次因病返贫。
牲猪养殖,特别是规模化养殖是一个高污染、高排放的产业。福临镇整治前常年牲猪存栏21万余头,但猪粪便未经处理直接排向田地沟渠,按每头牲猪每天产生10公斤粪便和污水计算,一年中全镇有210万吨污染物直接排放,远远超过环境承载能力,严重破坏了农村生态,破坏了水体资源,危及饮水安全。
全镇有部分村民长期从远处外找水饮用,镇里村民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沟渠水70年代淘米洗菜,80年代可以灌溉,90年代垃圾覆盖,到了现在是生态破坏,饮水有害”。水源污染导致土壤中氮含量过大,铜、锌、砷等矿物质元素富集过多,使水稻长叶不结谷,导致农作物大量减产。土质结构遭到破坏后,村民盲目加大化肥使用量,陷入“作物减产——化肥增加——土地板结——作物减产”的恶性循环中,典型的“化学农业”让农村绿色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农业效益进一步降低,农村贫困人口增多。在全镇三个村内养殖集中的地方,粪便所到之处田地发黑,恶臭难闻,寸草不生,直接毁灭粮田。不仅如此,农户前屋养猪后屋住人,屋前屋后污水横流,蚊蝇乱飞,恶臭扑鼻,个别养殖户甚至遭遇“家不来客,客不喝茶”的尴尬。更令人震惊的是,村民用于医疗看病的支出逐年增加。村民们无奈地怨说:“养猪不养人,发病不发财,致癌不致富”。
福临镇三个村在发展的过程中,为使村民尽快脱贫。选择了发展养殖牲猪这一高污染的行业,在短时间内,似乎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村民脱贫,收入增加,村里的GDP增长。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他们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绿色生态经济环境保护必须与可持续发展同步。最终,在环境污染的困境下,不仅养殖规模下降,农田减产,外来资本也不愿来福临镇投资兴业,村民们只得离镇外出打工,从而造成恶性循环。制约了福临镇的发展。好在福临镇很快便修正了自己的错误,在长沙县政府和福临区两级政府的直接领导下,福临镇环境综合治理办验收小组验收完最后一户养殖场,福临镇为期半年多的禁养区养殖退出攻坚战宣告胜利,福临镇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
据统计,福临镇全镇禁养区、一级限养区应退出总户数为999户,面积为214438平方米。截至日前,福临镇禁养区、一级限养区已经退出总数为457户,栏舍面积82614.24平方米(其中古华山退出255户,面积54002.24平方米);县级补助4098976元,镇级补助622222元,合计金额4721198元,均已发放到位;其中禁养区内原有的115户养殖户已经拆除养殖设施,全部退出牲猪养殖,禁养区总共计拆除养殖栏舍12654平方米,发放奖扶资金589503元。
整治前福临镇常年牲猪存栏21万余头,通过禁养、限养逐步减量退出,该镇牲猪存栏减少到13万头,牲猪存栏缩减近8万头。牲猪退养减少粪污排放,直接减少了对水源的污染,水质状况明显好转。
为顺利推进该镇养殖污染治理,提供人员保障,福临镇动员机关干部下村入户,形成劝退任务人人担的工作局面。同时对牲猪退养对象实行转产转业免费培训,举办招聘专场推荐会,促进退养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等。并加大了转产力度,提供产业支撑,该镇将在金坑桥村发展蔬菜种植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一村一品”工作,计划在开物村发展枸杞、金银花产业,同心村种植食用菌,走上了绿色生态扶贫,科学种植养殖,与可持续发展之路,但福临镇曾经经历的曲折,值得我们深思借鉴。
走基层:实调先锋村——益阳市南县厂窖镇先锋村调研纪实
为更好地贯彻中共中央宣传部等五部委在新闻战线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更好地服务于三农工作。2012年4月21日,我应三农内参与湖南融合经济促进中心邀请,来到南县厂窖镇先锋村开展三农调研和现场指导春耕生产。
先锋村位于益阳市南县厂窖镇,厂窖镇是历史上厂窖惨案的发生地。先锋村在南洞庭湖淞澧洪道河畔,与安乡县一河之隔,北与原武圣宫变电站相接,与厂窖镇思乐、永兴、新春、德伏四村相邻,离镇上约8公里。先锋村拥有14个行政小组,500余农户,2000多人口,党员60余名,其中五保户和孤儿26人,村中耕地面积3000多亩,其中水田1000多亩,旱土1500多亩,曾经在计划经济年代上交粮食任务120多万斤(占全镇1/10),是全镇之首的种粮大村。
由于国家水利工程三峡水库的修建,先锋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先锋村曾广文书记向我们介绍说:“先锋村地理条件独特,地理差异大,全村土地高低相差1米左右,三峡水库建成后,淞澧洪道河流形成干涸河流。”在三峡水库修建前每年的4—9月处于防讯的主汛期和溃洪区域,可如今防洪抗渍的年代已转变为抗旱救灾之年,特别是在2011年百年不遇的干旱年,先锋村的早稻90%以上青枯死苗,损失惨重。现今先锋村以种植油菜和棉花为主,而且品种产量有限,经济价值不高,一年中村民在田间耕作时间只有2个月,其他时间都闲置在家,这给该村的农业产业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鉴于这一情况,他们村支两委自筹资金修建了抗旱电排,解决了村中的燃眉之急,但是由于自行条件原因,还是不能彻底改变现状。
通过实地走访调查与当地政府、村支两委、村民座谈交流,首先要改变该村由过去的防洪抗渍的区域转变为干旱区域,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缺水的环境,必需从国家层面上来解决问题,正如湖南省政协委员王义高提议:建一条运河借长江之水补洞庭,在湖南的津市与湖北的石首之间开通一条运河(以下简称“津石大运河”),让长江的水在湖南“打个转”,再通过洞庭湖流回长江。“有了这条大运河,洞庭湖又多了一个长江出海口,并且将现在的洞庭湖本身‘J’字型改造成石首——津市——澧水——洞庭湖——岳阳——长江的‘U’字型的循环洞庭湖。借长江之水入西洞庭湖再从岳阳城陵矶出长江,既补充洞庭湖水资源又不减少长江总水量”。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同时,可以大量减少洞庭湖区血吸虫防治区域。
其次关于该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主要是解决农业产业品种单一,经济价值不高的原因,建议该村因地制宜,因村而异,按步骤、有计划地制定村级发展各项规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带领村民致富不是一下子的事情,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这就需要你们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推进,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之路。实行科学种养,以村支两委带头成立农村种养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种植、养殖示范的方式引导村民发展农村再循环经济,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在发展生产的过程中,要注重绿色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着力打造原生态产业结构生产链,形成自己的特色品牌,发展种植养殖业,以种植蔬菜、牧草、玉米、饲料苎麻等,养殖鸡、鸭、鹅、猪、牛和鱼业等,利用玉米秸杆、牧草和饲料苎麻制作青贮饲料,减少饲料成本,提高养殖经济效益。利用养殖禽蓄粪便和有机物料,农业生产垃圾等原料,自制生物有机肥,减少种植肥料成本,提高种植经济效益,要不断创新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增加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同时调动村民科学种植、养殖的积极性,相信不久后的将来,先锋村在当地政府领导和相关部门及专家的指导下,这一新的农业产业链会逐步发展壮大起来。
四、着力绿色生态经济扶贫、再创新高
近年来,我与黄庆禄等专家一起,深入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到市(州县)、乡、村实地调研,利用农学、医学、营养学、环境学、气象学、微生物学等多学科知识结合起来搞科学试验模式。
21世纪的医学是元素医学,是营养免疫学,是基因医学。医学、营养学告诉我们:人体缺锌,免疫功能差,易患乙肝。因人体缺锌,胸腺会退化,T细胞的免疫功能就退化,人体抗病毒的能力就差。人体缺镁、缺铬,就形不成能产生胰岛素的酶,不分泌胰岛素,当然易患糖尿病。
我们的农业技术人员只懂得向农民讲:果树缺锌会发生小果小叶病。缺镁作物会缺少叶绿素。他们仅仅从农业生产介绍微量元素的作用,引不起农民的重视,使用者甚少。土壤缺什么元素,当然农产品也缺什么元素。人们患乙肝、患糖尿病的愈来愈多,就不足为奇。过去科研机构和生产企业,仅仅考虑肥料的氮、磷、钾含量。化学农业时代的肥料缺少微量元素和有机质。在有机农业时代,我们研究开发肥料就应该解决这一问题。植物体内的矿元素占5%左右,而人体内矿元素占12%左右。
我们要根据人体必须的7大营养:水、矿元素、蛋白质、维生素、糖类化合物、脂类化合物、纤维素,以及又有人提出的第八大营养、核酸。要让肥料含有这些物质,或者含有能让农作物转化成这些物质的物质。
尤其是酶技术的发展,更为我们开辟了广阔的思路和空间。如超氧化物歧化酶,可以生产SOD苹果、SOD梨子、SOD柑桔、SOD猕猴桃、SOD番茄等,可以防治肠炎和肠癌。橘青霉产生的他汀物质,可以降低胆固醇,进而防治血栓病。纳豆激酶可以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化血栓、防治骨质疏松等多种功能。而富硒他汀、富硒纳豆激酶防治效果更好。日本的大米、大豆就有较强的保健功能。加工后的食品,保健功能更强。
能产超氧化物岐化酶的地衣芽孢杆菌、产纳豆激酶的枯草杆菌,已经在肥料、饲料和食品生产中应用,但没有从防病治病的角度重视它们。我们应该优选更多的具有防病治病功能的有益菌,应用到肥料生产中、饲养生产中和食品生产中来。
总之,探索在贫困地区,大力发展种植玉米、苎麻、牧草、蔬菜、水果等,养鸡、鸭、鹅、猪、牛、羊、鱼等,实施绿色种植、绿色养殖,玉米、苎麻、牧草等成了养鸡、鸭、鹅、猪、牛、羊的饲养,禽畜粪便通过沼气池发酵,产生沼气、沼液、沼渣,沼气提供能源,沼液、沼渣为种植提供了有机肥源和肥药,于是乎,在原增加化肥增补剂的基础上,增加壳聚糖植物促长剂,“调节植物生长,增强作物免疫能力”;增加“多功能地力增效剂,改善土壤生态环境。”形成三位一体。也就是说,用微生物肥料作为菌种发酵秸杆,进而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不仅能大幅度增产,还能大大减少病害发生。资料显示,美国在蔬菜生长旺季及成熟前,每周喷施4~5次二氧化碳,可增产90%,水稻增产70%,大豆增产60%,高梁增产200%。
21世纪的有机农业禁止使用化肥,指的是化学氮肥,可以继续使用钙镁磷、硫酸盐类的肥料,如硫酸钾、硫酸锌等,化学氮肥造成的硝酸盐、亚硝酸盐的污染,是危害人类的罪魁祸首。而氮素又是生物界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离开氮素无法合成氨基酸、蛋白质。自然界氮素循环有三个方面,一是雷雨固氮;一是微生物固氮;一是微生物代谢产生的酶把蛋白转化成氮。充分利用植物蛋白,如花生壳含7%的蛋白,花生秧含12%的蛋白,豆饼含35%的蛋白,成功的转化成氮肥。就可以在荒山地上大量种植高蛋白的植物。
最近,我与黄庆禄专家主持研发的水解蛋白项目,生产出没含氯丙醇的氨基酸、小肽,为绿色种植、健康养殖提供了基础原料。可以生产富含氨基酸、小肽的菌体蛋白饲料,可以生产氨基酸、小肽菌体蛋白氮肥,为大量减少化学氮肥,甚至不用化学氮肥,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物质基础。我与黄庆绿专家准备深层次开发,应用到健康养殖、生态种植等领域中去。生产出多功能生物有机肥,降解化学肥料、农药与其他污染物在土壤中的残留,提高农产品固有的保健功能。如红薯含有去氢表雄酮的物质,红薯抑癌率为98.7%;100克猕猴桃含维生素C800mg以上,其抑癌率为98%;包心菜、菜花、大枣等,抑癌率均不低于90%。它们所含的抗癌物质,除硒等微量元素外,均为有机物质。如维生素、黄酮类、白黎芦醇等等。这些都是化学肥料不含的物质。而多功能有机肥可以让农作物直接吸收这些物质,或通过光合作用进一步转化成这些物质。要加大微生物技术的基础研究,开发我国的微生物资源,发现更多的有益菌类,更好的造福人类,建设幸福的家园。
归根到底,建设绿色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和可持续发展之路。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绿色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2014年,我们准备在湖南省长沙县福临镇、双江镇,平江县福寿山镇等村进行绿色生态经济扶贫,开展绿色生态建设,探索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新途径,打造一个绿色生态扶贫的完整示范模式,绿色生态种养加工一体化工程,糖生物工程等生产模式,采取间作、套作、轮作等方法,创造行之有效生态农业模式,如农林复合模式、林牧结合模式、农林牧渔复合模式等。这些模式对提高和保护农田的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生产,加速新农村建设,对提高农产品品质和高附加值等,一个完整的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生产链和产业集群。
对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带动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解决因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农而导致的儿童、妇女、老人的留守问题、隔代抚养问题、家庭和谐问题,为社会和谐稳定夯实基础。促进农民由“体力型”向“智力型”转变;由“打工潮”向“创业潮”转变;促进农业由“化学型”向“生态型”转变;由“传统型”向“科技型”转变。并通过各种实用技术培训有效提升农村劳动者的素质,使更多地农村劳动者实现素质创业就业、技能创业就业、稳定就业和安居乐业。有待党和国家、各级政府的支持,世界关注,投资者的合作开发,政府+公司+合作社+农户(乡政府与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公司与合作社签订股份制合作协议,合作社与农户签订股份制或租凭协议,公司与劳动站或人力资源派遣公司签订劳动岗位合同,乡镇劳动站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共同努力,共创绿色生态经济发展的美好明天。
具体实施方式:
实例一:以湖南水稻为例,一种水稻绿色生态种养加工一体化工程生产模式。稻田翻耕前,每亩抛洒50kg青贮发酵肥料,用翻耕机翻耕,然后浸水泡田3天3夜泡透,再施入底肥,稻田中间开沟150厘米宽,100厘米深的沟,并根据丘陵地区特点,应“量其所用而凿为坡塘,约十亩田,即损二三亩以储蓄水”。利用水田,培植水培作物及小水产,水田区需普遍建构与田地相依连的小型坡塘配套工程与稻田中间沟相连通,旱涝保收,增加副业收入。作稻田和坡塘养鱼、虾、青蛙、泥鳅、鳝鱼等小水产和应对干旱年具有重要作用。插秧前,用全营养高活性生物有机肥喷施秧苗,再移栽大田,水稻分蘖前,孕穗期,各喷施一次植物生防调节剂,防治病虫害,应对气候变化。根据禾苗长势和需肥状况,适量喷施全营养高活性生物功能肥作追肥,保障水稻正常生长;田间适度喂养鱼、虾、青蛙、泥鳅、鳝鱼等小水产,吸食植物有机残留物和捕捉稻田中的小虫及禾花等,稻田周围田埂适度安装太阳能杀虫灯灭蛾杀害虫,有利水稻正常生长;稻田周围田埂种黄豆,一方面充分利用田埂土地,还可减少杂草丛生,使植物多样化、生态化,并将黄豆及茎叶制作青贮饲料,饲喂禽畜,在我国南方连续栽培两季水稻后,冬季种植黑麦草,供禽畜鱼饲用。同时,利用稻草秸秆、黄豆及茎叶、牧草等做青贮生物发酵饲料,直接喂养鸡、鸭、鹅、猪、牛、羊、鱼等。另一方面,利用禽畜的排泄物经沼气池发酵或微生物青贮发酵后,制成生物有机肥料,返回稻田,为水稻、牧草、黄豆等提供有机肥料,实现零污染、零排放、零药残、有利于绿色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并充分利用稻田的土地资源、阳光资源、水利资源,种养结合,就地循环,资源得到充分合理利用,环境得到友好改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显著。比常规农业,每亩产值要高2万元左右,经济收入要高1万元,每亩可获产值2-3万元,比常规农业要高出1万多元,农民可得更多实惠。
综上所述,湖南6000万亩水稻田,只要三分之一的水稻田2000万亩,实施水稻绿色生态种养加工一体化工程生产模式,全年就可新增农业产值400亿元。农民增收200亿元。在此基础上,形成水稻绿色生态种养加工一体化工程的产业集群。如:大米加工业、酿造业、肥料行业、饲料行业、蘑菇产业、蘑菇深加工业、肉制品加工业、水产加工业、休闲食品加工业等系列绿色生态产业集群。将传统的粗泛型农业,提升到现代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水稻绿色生态种养加工一体化工程生产模式,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与可持续发展,为促进我国绿色生态农业又好又快地发展,为实现我国经济强国提供有力保障。
(本文作者杜建安简介:湖南长沙人,原湖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人才流动服务中心党委副书记、湖南省留学人员联谊会副秘书长、高级经济师。发表的主要论文有《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等。出版《挂职扶贫:中国式消除贫困的制度创新》专著。主持湖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课题:《挂职扶贫:中国式消除贫困的制度创新——关于技术创新、生态农业和制度创新的理论与实践》。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多项。)
责任编辑: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