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中,可能会邂逅许多难以预料的事情。而这些事情,有的只是与你擦肩而过,不会给你留下多深的印象,也不会影响你的生活。有的却是多次相遇,那一个个偶然的叠加会引起你的关注或思考,那一个个在不同年代重复出现的事件,若连接起来则可以成为跨越时空的历史,成为展示社会进步的窗口。
我基本上与共和国同庚,且祖居富有铁矿的古镇三屯。也正是这个特殊的年龄和得天独厚的地域条件,使我在与共和国一起走过的七十年的风风雨雨中,亲眼见证了她从羸弱到强盛,从贫困到小康的质变,并在三屯这块富有文化底蕴、写满传奇的沃土上,分别在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三次结缘钢铁的冶炼,有幸串起了迁西钢铁发展史的珍珠。
(庞文泽近照)
第一次结缘炼铁,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那时,我正在上小学。为响应党中央向全国发出的“大炼钢铁,向年产1070万吨钢的目标奋斗”的号召,仿佛一夜之间,三屯城西的空地上便竖起了几座炼铁的土炉子。同时,从全县各机关抽调来的“炼铁大军”也汇聚到这里。如实地说,参与炼铁会战的这些人,几乎都没炼铁的经验,但无比高涨的爱国热情铸就了向一切陌生领域进军的胆魄。于是,在“敢字当头、打破陈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白手起家”的口号下,全体参与会战者纷纷“放下包袱、开动机器”,按照书本和图纸的要求,群策群力、夜以继日地奋战在筹备炼铁的战场上。他们用砖石砌成一人多高的炉子后,在炉底放上木柴,然后将砸碎的从三屯城东牌楼沟采来的铁矿石和城北徐家沟采来的石灰石,以及不知道从哪里运来的有着麻风眼儿、能吸头发的燃料(那时还不知道焦炭这个名字),按照比例分层放入炉中。当火点燃后,由壮小伙组成的突击队便轮番蹬着由自行车驱动系统作动力的鼓风机给炉子加温。由于这都属于不尊重科学的蛮干,虽然人人信心满满、豪情万丈,个个累得汗流浃背、筋疲力尽,但最终仍是无功而返、“胎”死“腹”中。一段时间下来,除了留下几座“风烛残年”的炉体和几大坨难于砸开的化合物凝块之外,从未见过有让人望眼欲穿的铁水流出。然而,就是这功败垂成的“初炼”,却书写了迁西炼铁史的第一页,并且强烈地吸引了我,在我懵懂好奇的心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
第二次结缘炼铁,是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当时,我正在坐落于城东的三屯初中上学。可能是借大跃进誓要赶超英美的余威和充分利用当地铁矿资源发展经济的双重原因,县里在我们学校东面五百多米的地方建起了一座有两座高炉的铁厂。铁厂规模虽然不大,但那两座炉子高大的身躯、雄伟的气魄、配套的动力装备、冶炼的震撼场面,与我第一次见到的土炉子相比,真可谓天渊之别。很快,铁厂就成了古城三屯除景忠山、城内外精美的古建筑外又一处吸引人目光的景点。不仅仅是四周慕名来访的百姓,我和小伙伴们也成了课余和假日光顾那里的常客。
(庞文泽(中)在车间采访留影。)
为了勤工俭学,学校经常组织师生去厂里砸矿石、砸石灰石、砸焦炭。每次去了,我们都按老师的安排有秩序地围坐在小山般的料堆旁,每人拿一柄从厂里领的尖头锤,将要砸的物料放在有平面的大块矿石上,用铁圈套好,“叮叮当当”地砸成厂里要求的规格。等完成指标后或中间休息时,我们几个投缘的伙伴就会大模大样地来到高大的炼铁炉旁,找个安全的地方观看炉前工用大锤和铁钎一下下地打开“铁眼儿”,尽情享受铁水奔流那一刻给我们带来的视觉和心灵的震撼。应该说,那种震撼是前所未有、刻骨铭心的,一直成为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的壮丽场景。虽然在以后的三年困难时期,这个带给我们希望、新奇和震撼的铁厂不知因为什么原因倒闭了,但这个寿数不长的铁厂却成为迁西冶炼史上一座真正炼出铁来、具有非凡意义的里程碑。
我与钢铁更深层次的第三次结缘,是在公元一九八六年。那一年,天津人民为了回报迁西在“引滦入津”工程中所做出的巨大牺牲与贡献,根据迁西铁矿资源丰富的特点,特出资与迁西在三屯城东原铁厂的附近合建了一座拥有两座50立方米高炉、设计年产14万吨生铁的“津西铁厂”,从而开创了迁西冶炼史上的新纪元。铁厂诞生之初,由于产品低档和销路不畅,曾在亏损的怪圈里挣扎,前景被很多人看衰。但令人惊叹的是,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县人民和社会各界的倾力支持下,在几届舵手,特别是现任中国东方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津西集团董事长韩敬远的正确引领下,津西始终坚守“兴企立县、造福桑梓”的初心,依靠艰苦奋斗、创新拓进的精神,在迄今走过的三十三年的征程中,多次跨激流、越险滩,面对瞬息万变、艰苦卓绝的商海博弈,高屋建瓴地连施妙棋,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荡气回肠的转型奋进之歌。
在这写满传奇的三十三年里,津西历经从最初单一的炼铁到更进一步的炼钢;从单纯的出钢坯到轧制大幅增值的带钢;从轧制不同规格的带钢到轧制填补省内空白的H型钢;从轧制几乎全规格H型钢到引领时代潮流的绿色钢构;从绿色钢构的开发、升级到填补国内空白、广受海内外客户青睐的钢板桩的市场热销;从业内瞩目的体制和用人制度的改革到海外上市的凤凰涅槃;从当年“南学邯钢、北学津西”的同行楷模到眼下“多元发展、转型升级”的业内典型;从依靠常规大路货拼搏市场,到按市场需求创优产品结构,取得型钢等高端产品制作标准话语权;从“一钢独大”的单调模式,到优势互补、“九龙齐飞”的成功转型……这几次历史性的鲤跃凤翔,使津西实现了持续健康跨越发展。同时,凭借雄厚的实力和“饮水思源”的社会担当,成为了迁西立县支柱企业,撑起了迁西经济的半壁江山,并与生态、文旅一起成为振兴迁西经济的三张优势牌……
在这开拓创新的三十三年里,津西怀揣“百年津西”的梦想,勇立改革开放的潮头,靠创新驱动、锐意进取,闯出了一条具有津西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把一个仅年产14万吨生铁、默默无闻的县办小企,打造成具有1100万吨钢铁产能、世界一流、全国最大的型钢生产应用基地和为地域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立县支柱企业;把一个总资产仅4200万元、弱不禁风的小微企业,发展成拥有350亿元资产和拥有钢铁主业、装备制造、节能环保、国际贸易、金融租赁、津西投资、高新科技、绿色地产、文化产业等九大板块的海外上市集团公司和纳税大户。从2003年起,当年创业时举步维艰的津西,已经连续16年稳居全国500强企业榜单且位次不断提升,并晋升为河北省民营企业的领军旗舰。目前,津西的市场已经扩大到全球33个国家和地区,津西的品牌和影响力已成为业内的翘楚。攀峰不止、基业长青的津西,正蓄势聚力地向挺进世界500强企业的宏伟目标踏石有痕、砥砺前行。
如果说,我儿时见到的原始方法炼铁的夭折,少年时见到的短暂、带给人们惊喜和希望的铁水奔流,中年以后见到的津西日新月异、如日中天的发展,串成了一部迁西冶炼历史的话,我不禁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我的脑海里立即浮现出了两个成语:一个是星火燎原;一个是见微知著。前者,代表了神州经济势不可挡的迅猛发展;后者,则从迁西变化的一个侧面,展现了整个华夏沧海桑田的巨变!(文/庞文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