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商参考网客户端
政商参考网客户端
工作人员
当前位置:首页  »  课题研究
用行动践行使命 ——记河南省长葛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 内科党支部书记、副主任医师张晓刚
时间:2021-12-24来源:政商参考 阅读:10

      他从医21年,迎难逆行,用职责担当,践行神圣使。他在重症医学科这个世界里,挽救了成千上万患者的生命,用无私和大爱书写了一个人民好医生的生动故事,演绎出了一段段人间真情。

      他就是河南省长葛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内科党支部书记、副主任医师张晓刚。

担重任 勇攀医学高峰

      张晓刚今年45岁,2000年7月毕业于新乡医学院临床医学系,本科毕业,医学学士学位。2002年8月在长葛市人民医院工作,2003在郑州大学二附院进修内科消化专业。2013年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内镜培训中心进修学习内镜诊断治疗。2019年参加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项目。2010年任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2014年任医院内镜中心负责人,2017任医院内科党支部书记,擅长心力衰竭、呼吸衰竭、重症胰腺炎、多发创伤、昏迷、消化系统等方面疾病的监护救治。先后发表国家级及省级论文10余篇。2020荣获第三届许昌市基本药物合理应用知识技能竞赛个人奖项一等奖。担任河南省全民健康促进会消化系疾病防治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会常委,河南省消化医学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委员,许昌市医学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炎症性肠病专业委员会委员等。

      2019年,医院设立重症医学科,张晓刚被任命为主任,担起了科室的重担。面对新课题,张晓刚犹豫过,但为了医院的发展,他毅然决然地接受新任务,迎接新挑战。为了完成设立重症医学科工作需要,他下决心要学好重症医学科各种临床技能,每逢休息时间,他都安排自己自学或外出学习,就连下夜班时间他都舍不得放弃,潜心钻研,拜师观摩,还到上级医院进修。通过艰辛努力,他很快熟练掌握了各种疾病的诊疗规范、抢救流程、抢救措施和各个临床科室的专业技能。在重症医学科几年来,张晓刚无论白天黑夜,还是周末,节假日,只要遇到重症病人,他随叫随到,从无怨言。病房里每天都会出现他忙碌的身影。或在床边指挥抢救病人,或与患者家属沟通病情,或者坐在电脑前完善各项病历资料,有时忙得顾不上喝上一口水,误了饭点更是家常便饭。由于科室人手紧张,又缺少高年资医生,他不仅要每天查房,还与年轻医生一样轮流值夜班,经常连续20多个小时才回家休息,而一有紧急情况又从家里赶来。“只要是病人有需要,诊断治疗有困难,随时找我,不要顾忌时间的早晚。”他常常交待值班的医护人员。

      他努力学习业务知识,在危重病人的呼吸、循环、营养支持,脑保护、镇痛镇静、抗感染治疗等各方面均有较高的技术能力,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积极开展消化内镜检查及镜下治疗技术。最早开展了消化道息肉的内镜下切除、食管曲张静脉套扎治疗、内镜下食管狭窄的扩张及支架植入治疗等技术,在ICU首先开展支气管镜检查及治疗等技术和血流动力学监测、重症超声技术等工作。作为重症医学科主任,他注重科室团队人员学习,开拓创新,不断提升医疗质量,始终坚持“生命支持、脏器保护”的治疗理念,“乐观进取、合作共赢、耐心细致、病人满意”的科室精神,全心全意为患者和群众服务。

精医术 仁心仁术显医德

     “只要病人有1%的希望,就要尽100%的努力”,张晓刚这样要求自己,更是这样做的。去年4月,重症医学科收治了一名从上级医院放弃治疗,要求维持,转回来的79岁老人李某,患者多脏器功能衰竭、严重代谢紊乱,当时已病入膏肓,神志模糊,无尿,全身水肿,如果要继续治疗维持生命,必须要行床边CRRT(连续肾脏替代)治疗。

      床边CRRT治疗,每次至少要做8小时以上,有时需要多天的连续治疗。由于大家很少独立操作,都有畏难情绪。张晓刚说:“只要是病人的治疗需要,我们就要努力去做,我全程保驾。”有张晓刚的“撑腰”,大家也积极行动起来,从管道的安装、冲洗、设置、治疗液的配置,张晓刚层层把关,亲自上机、下机,在患者身边看护,累了就躺在旁边的空床上歇一会,一听到机器报警,立刻起来查看、处理。就这样连续奋战了72个小时,病人的病情终于有所稳定。

      今年10月,ICU收治了一位由上级医院转回的老年男性患者孙某,伤情很重,有多发肋骨骨折、血胸、脾破裂、肠穿孔、胰腺挫伤、腹膜炎等,经过上级医院的手术奋力抢救,虽暂时脱离了生命危险,但两周后仍然无法脱离呼吸机,腹痛腹胀明显,不能进食。当初,患者家属和肇事方已花费了大量费用,都难以继续承受,几近绝望,有放弃的想法。上级医院的医生推荐转回当地医院继续治疗。家属抱着一丝希望,来到长葛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

      在对其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张晓刚不断地鼓励老人,每天都花时间与老人耐心交流,亲自教他在床上自行翻身,适当活动,为脱离呼吸机创造条件,告诉他治疗疾病一半靠医护人员,一半还要靠自己,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全科医护人员的不断努力下,老人病情一天天地改善,情绪也乐观起来,自己主动进行呼吸锻炼,咳嗽咳痰,终于在入院21天后脱离呼吸机,拔除了气管切开的导管。由于病情重,张晓刚虽然想尽办法尽可能地降低费用,但是所需费用还是比较高,患者家属缴纳一万元左右后再也交不上更多费用,科室已经连续借了好多天药物,欠的费用越来越多,药房不再借药物治疗。

      张晓刚清楚,患者病情虽已明显好转,但离康复还有一段距离,此时稍有松懈,很有可能前功尽弃。他多次向院领导汇报,与负责处理事故的交警联系,协助催缴费用。同时顶住压力,冒着风险,继续用药维持治疗。经过不懈的努力,该患者逐渐康复,可以进口饮食和下床行走了,费用问题也通过律师圆满地解决。张晓刚说,“生命所系,性命相托,对于这样的病人,多想想办法,说不定就挽救了他们的生命。”

为患者 舍小家为大家

      张晓刚成功了,但这成功背后的辛酸,又有谁知晓呢。他的妻子常年工作在教育一线,在异地教育下乡扶贫支农,夫妻两地分居,一年当中短短的假期每次都会因急危重症病人和科室这样那样的工作不能休息。有一次,妻子从外地回来探家,约好共进午餐,可就在张晓刚就要踏入家中的一瞬间,科室突然来电,一个急病人需要张晓刚立即返回处理,病情就是命令,为了不影响手术,张晓刚从门外给妻子说了一声:“科室有病人。”,立即转返回医院。当他拖着疲倦的身子再回到家时,妻子已经坐上返程的的汽车。

      都说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一个家庭的希望,可张晓刚的儿子自幼就养成了自强、自立的性格,母亲在乡镇一线工作,父亲虽近在咫尺,却整天忙碌,如在天涯海角,多数情况下是体弱多病的奶奶照看。不久前,张晓刚的女儿正在上初三,他本来想着去送送女儿,但由于抢救科室一名危重患者又爽约了,女儿对前去送行的家人略带涩涩地口吻说:“我爸是个大忙人,这辈子想让他为咱家办点事儿,恐怕是指望不上了。”……奶奶有次做手术,由于忙,张晓刚自始至终都没能到床前服侍一会儿。每提及此,张晓刚不觉痛心疾首。但是,对待病人他从来没有一丝懈怠,21年如一日,默默用自己的双手,用精湛的医术为病人铺就通往健康的道路。

疫情前 用行动彰显担当

      新冠疫情发生后,电视里每天都播报疫情情况,到处弥漫着恐慌的气氛。2020年3月,该院收治了一位疑似病人,大家顿时紧张起来。张晓刚组织内科支部55名党员集体签下疫情请战书,志愿加入到疫情救治工作中去。他率先垂范,在担任新冠救治专家组成员的同时,坚持在发热门诊、留观病房值班,连续3个多月奋战在疫情救治一线。

      然而,医护人员也是普通人,也有畏惧心理。张晓刚一方面消除大家的紧张情绪,他坚定地说:“医护人员的天职就是救死扶伤,就算是传染性强的疾病,病人来了,你也得去治疗护理,如果大家都不去,轮到自己生病的时候又有谁来帮助你呢?”另一方面,他每天不厌其烦地穿脱防护衣,洗手,事事做表率。在他的鼓励与带领下,大家都鼓足干劲,不怕苦累,坚守科室。经过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这位病人病情逐渐稳定,两个多星期后康复出院了。出院时患者家属对科室医护人员连连称赞,对医院真诚地表示感谢,张晓刚只是微笑地说:“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又脚步匆匆地带领科室人员投入到其他危重病人的抢救中去了。

      诸如此类的事情数不胜数,因为每个危重患者都需要密切的关注,精心的治疗,在医院这里,他们都是“重量级人物”。张晓刚以他的高度责任心,坚定的信念,勇于创新的勇气,悲天悯人的善心,不断地传递正能量,影响着大家,使得重症医学科成为一个有着高度凝聚力、高度负责的集体,挽救了一个又一个患者的生命,取得一个又一个好成绩。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和医务工作者,张晓刚始终把党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信念坚定,忠诚干事、甘于奉献,充分发挥一名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所带领的内科党支部2018年荣获长葛市卫生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2019年荣获该院“示范岗标兵”。2020年因因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中表现突出,受到许昌市委组织部通报表扬。张晓刚2019年荣获长葛市优秀党务工作者。

倾全力  一片赤诚为患者

     “患者情况如何?”“今天患者是不是比昨天更好一点?”“这个医疗方案是不是可以优化一下?”每天一睁眼,张晓刚就在思考这些问题。作为一名医生,他时刻心怀患者,唯独没有自己。

    “下班后被一个电话叫回科室,一忙就是一个通宵,这对张晓刚来说是家常便饭。”“由于抢救病患,饮食不规律,张晓刚的胃不好,经常性地疼痛,我都帮他去药房拿过好多次胃药了!”“前两天,由于连续熬夜,张晓刚高血压又犯了,收缩压都高到180毫米汞柱以上了,可谁劝他都不行。他就是不愿意离开科室。”一提起张晓刚,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人员们都知道,他是科室里有名的“拼命三郎”。

  今年5月的一天,张晓刚值了一夜班后,感觉肚子不舒服。他又坚持查完房,实在是忍受不住了,就自己去医院同事那里看了一下。最终,他被确诊为输尿管结石。作为一名医生,他认为取出结石是一台小手术,就没有告诉家里人和科里同事,自己签字做了手术。

  当天晚上,张晓刚就慢慢下床活动了。第二天他又正常出现在科室里。下班后,他到医院门诊上挂了消炎的液体。就在这时,科室里打来电话,说一名患者需要插管上呼吸机,由于患者太胖,值班医生已经试了几次始终无法完成,需要他回去看看。

  张晓刚二话不说,一手举着液体就匆匆忙忙来到科室里。面对众人惊讶的目光,他让一名护士帮他举着液体,就不顾自身的疼痛,硬是站着一口气把活干完了。此时,他才发现由于手术切口的疼痛,他身上和脸上都是汗水。

      当时,护士长一脸责备地说:“你不要命了,你说一声,换个医生过来不就行了。”“不是想着病人情况紧急,我离得又近吗?再说了,取输尿管结石手术就是个小手术。”张晓刚一边按着肚子,一边说。

      在医院扶贫工作期间,内科支部着承担古桥、南席、老城、董村、石象等乡镇健康扶贫工作,张晓刚带领党员同志起带头模范作用,在干好医院工作同时,安排时间,配合各个乡镇医院开展工作,完成指导医生随访,热情接待来医院就诊贫困人员,安排随诊及住院诊治,受到了领导和上级的好评。

廉为首 德技双馨美名扬

      张晓刚常说,一个医生取得患者的信任从来不是靠广告、靠包装,而是靠高水平的医疗技术,高质量的服务和高尚的医德,通过患者的体会口耳相传的。他深深知道,做名好医生,仅有良好的医术是不够的,还得有高尚的医德。为此,21年来,尤其是到重症医学科以来,张晓刚一直在不断地改善医患之间的“小气候”。在重症医学科,每月从医疗质量、服务数量、患者的满意度等都进行综合目标百分制考核,医务人员的工作与这些考核挂钩。同时规定,每月对医生的处方、用药等情况进行排名公示,对不合理用药进行分析,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有效控制医生的“大处方”,维护患者的利益。

      在重症医学科,患者之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张主任不收“红包”。有位患者不相信,私下给张晓刚送了500元“红包”,结果给退了回来,这位患者认为他嫌少,就又送上800元“红包”,还是被退回了,他不甘心,再加到1000元,同样被拒绝。这名患者拉着医院相关负责人的手感慨地说:“在恁医院张主任那里,我这红包是怎么送也送不出去。”

     “要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就要对患者诚心诚意,全方位地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这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基础。”张晓刚说,“患者都不容易,都是在危急的时候求助于我们,作为医生,要多做雪中送炭的事,少做雪上加霜的事,要把医疗作为一种事业去发展,不要将它作为一种谋取私利的手段。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我认为:有要不到的红包,但没有退不掉的红包。”张晓刚以德技双馨的风范诠释着“医生”的崇高与价值。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张晓刚说,“医生这个职业是神圣的,是它让我找到了人生的定位,实现了人生的价值。”为了神圣使命,今后,张晓刚将继续秉承自己“做守护人民生命健康的精慈仁医”的目标,以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作出新的贡献。(唐小勇)

〖编辑:李文〗

 

主办单位:湖南融合经济促进中心   协办单位:湖南省兴湘产业经济发展中心
Copyright © 2025 政商参考网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6011591号-1


  技术支持:飞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