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赋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邱 灵
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现代化强国建设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重要创新发展,为推进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科学指引。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强调“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数字经济意义重大,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数字经济既是构成新质生产力的主要内容,也是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
一、数字经济有力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
从历史逻辑看,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不同于前三次工业革命,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的产生和应用为重要标志,以算力算法等数字技术、人工智能为底层技术和核心技术,具有技术群体突破、交叉迭代加快、创新周期缩短等特征,对生产要素配置及产业组织方式带来深刻影响,进而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通过“技术—要素—产业”传导形成新的生产力质态。首先,数字技术本身是突破性技术创新,新一代信息技术催生第三次工业革命,近年来以ChatGPT、DeepSeek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创新加速,业界普遍认为人工智能将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其次,数字技术还是通用型技术,助推各类生产要素不断优化配置。例如,平台经济推动大量生产要素突破地理空间限制,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分工协作,这是典型的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最后,生产要素创新型配置本身也是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过程。例如,产业数字化带动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并形成发展新优势,我国跨境电商迅猛发展便是例证。
二、数字经济有力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
从理论逻辑看,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一般认为,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是构成生产力的三个基本要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对生产资源的配置模式、创新要素的流通机制、经营主体的管理方式等提出新要求,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通过新技术赋能实现优化组合和高效配置。从劳动者看,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数字时代适应数字化、智能化生产需要的新型劳动者成为生产力中的革命性力量。从劳动资料看,颠覆性技术引发生产工具变革往往是新科技革命的主要标志,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科技含量更高的新型工具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动力源泉。从劳动对象看,数字资源、虚拟空间等成为人类劳动新对象,极大拓展了生产新边界和新空间。例如,数据业务化、业务数据化的深入发展,推动劳动工具数字化、劳动对象服务化的转型发展,衍生出人工智能训练师、网络舆情分析师、数字孪生应用技术员等一批原生性新职业;智能家居、网约服务、共享经济等新消费业态的兴起发展,催生了互联网营销师、网约配送员等一批替代性职业。欧盟在2006年便将数字能力列为公民终身学习的八种关键能力之一,浙江省也把全面提升劳动者数字素养与技能作为擦亮数字经济“金名片”的关键一招。
三、数字经济有力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从实践逻辑看,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载体是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并作为年度重点任务。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谋划布局未来产业,都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强调“加快构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完善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政策体系”。近年来,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渗透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数据赋能有力催生了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移动支付、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直播电商等大量革命性新模式不断涌现,深刻改变了人们生产生活方式。产业数字化融合探索正发生系统性、深层次变革,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不断深化,先进制造模式探索不断推进,数字原生企业利用“数据+技术”持续探索价值发现新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也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数字赋能传统纺织服装行业转型升级便是例证。从供给端看,通过集成先进的图像识别、机器学习算法与大数据分析技术,“AI+智慧检测”能够高效、精准地检测纺织品中的瑕疵、色差、纤维缺陷等问题,大幅提升纺织行业检测效率和产品质量稳定性,更好满足高品质纺织品的市场需求。从消费端看,柔性制造系统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整合推动服装定制行业蓬勃兴起,三维虚拟样衣技术、智能视觉裁剪系统、数据驱动全流程协同等革新实践持续提升个性化定制经济性与品质稳定性,更好满足服装个性化和精细化品位的消费需求。又如,数字技术与舞台表演艺术的融合引发了艺术范式变革。AI技术应用、人机共创、视听同构、跨地域实时传输等数字技术,突破了简单的视听呈现剧场艺术模式,正在重塑艺术边界和传播形态。疫情防控期间的线上演唱会持续在各大社交平台刷屏,国家大剧院探索创新“第二现场”演艺新模式、实现百城千幕超高清实时直播,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经典剧目《茶馆》在2022年6月12日的网络直播突破5000万人次,“艺术+科技+消费”的新局面不断拓展。此外,以新一代移动通信、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九大领域之一,未来信息是国家重点布局的未来产业六大方向之一,并且未来信息与未来制造、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呈现加速渗透和跨界融合发展态势,数字经济持续孕育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作者为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所研究员)
来源:《中国经贸导刊》6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