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千人计划”奖励办法,尝试项目与资金匹配安排,重点引进顶尖人才回国服务
在2016年,中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已达265.11万人。2017年就有49多万留学人员回国,首次出现归国人数超过出国人数的50%。“我们迎来了史上规模最大、领域最多、范围最广的留学潮和归国热。”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欧美同学会会长陈竺说。
一、加快项目与人才匹配,做好最顶级人才回国服务工作
1、长沙武汉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我国在关键技术,前沿颠覆性创新仍然与发达国家相距甚远,引进高素质专业化人才回国服务是加速我省创新驱动发展的根本,党的十九大选人用人的逻辑清晰展现。既武汉之后,2017年长沙市颁布了人才新政22条和细节,加大了引进人才的力度,与武汉开展了面对面的人才“对垒”与竞争,最近,广州颁布了引进人才的“博士新政”,奖励力度更大,或许我省又会引领新一轮“孔雀东南飞”现象。
人才争夺战彰显全国对人才的高度重视程度,但相对来说,财政资金泛用现象出现,只讲奖励,数量,文凭和学位,不讲人才引进效果,产业化贡献,资金投入产出效果。因此,随着留学生大量归来,我们应该加快改善人才引进与资金匹配效果,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效果,把钱与人才引进增产匹配得更好些。
人才引进避免功利化。“千人计划”覆盖的所有海
外回流留学生当中,约55%从美国回国。美媒报道称,“千人计划”确实令人心动,有人一回国就拿到150万美元的科研经费,这在美国根本不可能,因为美国经费是跟着项目而不是跟着人走,这样看来经费跟着项目走的好处是:一是地方政府和高开区可以积累技术,加强团队建设,假如有一个人想要离开,并不意味着其他人才也会离开;二是防止投机取巧,拿了钱就走人,或者游走于各省(市)和开发区之间形成“候鸟型”迁移人才。人走项目和钱不至于全部带走。从而避免了单纯为了钱回国的想法。
我们建议中央组织部门纠正、或者改善千人计划的不足部分,加强人才和资金的协调一致的管理,既吸引人才,又为地方加速积累技术,促进技术成果产业化。
二、引进人才要以促进产业升级、突破关键技术为导向
1、通过人才强化补技术短板。根据我们了解决,“千人计划”吸引的人才虽然比“土博士”好用,语言能力突出,但可惜的是最顶尖的却还没回国服务,究竟是什么原因?尚待权威人士、有关方面解答。以湖南为例,更具体来说长沙引进人才22条和岳麓山大学科技城建设,虽然湖南是世界范围内的有色之乡,可在大学城内,郴州和衡阳,太阳能硅材料不能分离,湖南仍然以出口初级矿产品为主,导致长久以来重金属污染了几乎湘江流域2/3面积。单就半导体材料——芯片需要的19种材料来说,湖南既无顶尖人才处于世界领先研发地位,有无企业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除蓝思科技外,也基本没有任何企业进行研发,生产一体化。半导体大多数材料具备极高的技术壁垒,湖南几乎一项都没有,说明我们并没有能引进世界顶尖人才解决关键技术,以此为例说明,要弥补世界技术差距必须结合具体产业引进关键人才和产业资本。
我们还必须强调,尽管从美国归国的留学生占50%以上,但恰恰是日本,半导体材料在全球范围内长期保持着绝对优势,而不是美国,换句话说,美国归国人才不具优势。我国每年进口半导体材料规模约1500亿元(约合1万亿人民币),超过进口石油的总规模。
2、我国人才流失比想象的更严重。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大量有着海外求学和工作经验的高端人才的智力支撑,但在国家大力推行“百人计划”、“千人计划”,以及其他各种“计划”的优惠政策当下,一个让人尴尬的现实却是:我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居世界首位,科学和工程领域人才滞留率平均高达87%,加上国内人才和企业家移民海外,我们人才流失仍然相对严重。
根据我们了解,以全球30万人工智能总人次为基数,湖南急需的AI(人工智能)的全球顶级专家一个都没有,算的上数的不过10名左右,5个人以上的公司不过寥寥几家。
“人才流失”主要集中在最抢手的高学历、常青藤大学博士、经验丰富的理工科留学生,以及个别急需发展的领域。
一项调查显示,2006年在美国大学取得理工科博士学位的4121名中国留学生,毕业后5年仍有85%的选择留在美国,并未回国效力。2016年回国的人才中获得理工科、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博士大致只占8%。一方面美国给予理工科,经济学等的奖学金丰厚;另一方面美国推行制造业回归,智能制造,高科技转型发展急需优秀人才,制约了优秀博士回国服务的步伐,而国内假博士,假教授,学术造假充斥市场,贬低博士学位和教授的含金量。
三、千人技术待遇优厚,国内人才逐步边缘化
1、优惠政策吸引大批海归回国。自2008年启动“千人计划”至今13批,全国成功吸引7000多名尖端人才回国,类似的省市各级人才引进计划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相互攀比,大量动用财政资金吸引人才,反观各类民营企业,国有企业似乎成为引进海归人才的“看客”,本土人才逐步边缘化,无法出国的只能走高学历化,一味提升学位,不注重参与企业自主创新,这对于落实企业自主创新、产业升级不能不说“舍近求远”。最好的方法是既鼓励海归独立创新创业,引进新技术、建立新公司,开发新项目,搞发明创造,又要为现有各类企业,包括国家一些高新技术、大型规模化企业引进青年才俊,做到“一视同仁”。
一项调查显示,2006年在美国大学取得理工科博士学位的4121名中国留学生,有85%毕业后5年仍选择留在美国,仅能靠优惠政策“引得进”,还必须考虑与“留得下”相结合。中西部的人才环境、硬件条件、制度安排和奖励措施都亟待改进。
2、加快梳理优惠政策,加强规范化管理。据了解,为解决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后顾之忧,国家有关部门为其提供了一系列特定的生活待遇。如中央财政给予引进人才每人人民币100万元的一次性补助(视同国家奖金,免征个人所得税);享受医疗照顾人员待遇;引进人才及其配偶子女,可参加中国境内各项社会保险,包括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工伤保险等;可不受居住年限等条件限制,购买自用商品住房一套;五年内境内工资收入中的住房补贴、伙食补贴、搬迁费、探亲费、子女教育费等,按照国家税收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予以税前扣除;引进人才的配偶由用人单位妥善安排工作或发放生活补贴,子女就学可按本人意愿,由有关部门协调解决;用人单位参照引进人才回国前的收入水平,一并考虑应为其支付的各种生活补贴,协商确定合理薪酬。我们建议中央加快优惠政策梳理,归纳,甚至简化,明确地方政策与中央政策的界限,一致性,规范优惠政策条款,享受范围。
3、人力资源投入要讲究效率。大规模的奖励,优惠政策其实就是一项大规模的、重点的人力资源再投资。
我们来给“千人计划”算一笔账,假设每年引进一千人,10年就是一万人,大约要花费1000多亿美元(约合6800亿人民币)奖励海归们,这是所谓“土鳖”毕业生再优秀也难以获得的财政奖励。
想想为什么刚解放时国家一穷二白,很多在海外功成名就的科学家放弃国外优质的待遇,甚至冒着生命的代价回国搞建设。这根本不是钱的问题,用钱鼓励的方法是招不回伟大的科学家,如今我们有了钱应该更加注重“钱与人”的结合,发挥双重效果。
中央提出要统筹资源、完善政策、健全机制,组织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创新创业,落实好中央政策,执行好人才创新战略仍亟待改善我们的“千人计划”。海归潮正汹涌彭拜,祖国正等待着蜚声中外的“大师级”顶级人才回国服务。
因此,王义高,陈慧两位建议:
改进改善“千人计划”奖励办法,试行引进人才个
人奖励与项目匹配方式,避免人才引进功利化,金钱化趋势。
把产业发展趋势、关键颠覆性技术突破、新兴前沿
技术发展作为引进顶级人才的主要目标,优惠政策的衡量尺度,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注重资金“投入与产出”效果。
4、加快优惠政策梳理,归纳,简化,制定统一的中央和地方优惠政策范围,尽量避免政策混淆,重复和“拼财政”现象。
文/ 王义高:湖南省侨联特聘专家委副主任
陈 慧:长沙市侨联主席
本文获得柳思维、赖明勇、陈晓红、张早平、魏晓、王一江、李稻葵、胡旭晟、李国雄、周群飞、郑俊龙、彭孟武、姚玉伦、饶育蕾、唐国平、陈艺、吴晓佳、黄柱、刘斌和吴玉枝的鼓励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