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商参考网客户端
政商参考网客户端
工作人员
当前位置:首页  »  融合经济
低空经济与乡村振兴的融合:从“空中赋能”到“城乡共富”
时间:2025-07-02来源:城投观测 阅读:10


低空经济:乡村振兴的“新基建”


1、低空经济的概念及要素构成:什么是低空经济,哪些要素构成低空经济

在乡村振兴中,低空经济正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破局力量”。低空经济,是指以3000米以下空域为依托,以无人机、通用航空、低空旅游等为核心,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它不仅是技术革命的产物,更是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引擎,也是中国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领域之一。


低空经济从产业链条角度主要分为三大核心构成要素,即航空器、低空飞行活动、辐射带动领域。


(1)航空器要素

航空器作为低空经济的重要载体,分为有人驾驶航空器和无人驾驶航空器(无人机)两大类。有人驾驶航空器中,通用飞机(包含活塞式飞机、涡轮螺旋桨飞机等)和直升机等,在商务出行、旅游观光、航空培训、医疗救援等多个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为人们提供了便捷、高效的出行与专业服务选择。而无人机更是应用广泛,消费级无人机凭借其出色的性能,成为摄影爱好者和追求娱乐体验人群的偏好;工业级无人机则在农业植保、物流配送、测绘勘探、环境监测等领域大显身手,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人力成本。


(2)低空飞行活动

低空飞行活动,通用航空作业飞行涵盖了农林喷洒、航空摄影、电力巡线等重要工作,为农业生产、城市建设和能源保障提供了有力支持。航空消费类飞行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低空旅游让人们从空中俯瞰壮丽山河,私人飞行带来独特的出行体验,航空运动(如跳伞、滑翔伞等)则为勇敢者提供了挑战自我的舞台。此外,城市空中交通(UAM)作为新兴应用,正逐步走进人们的生活,城市内或城市间的无人机物流配送、载人空中出租车试点等项目,有望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开启全新的出行模式。


(3)低空经济辐射领域

低空经济的辐射带动领域广泛且深远。在制造业方面,航空器研发制造、零部件生产、机载设备制造等产业蓬勃发展,不仅推动了技术创新,还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服务业领域同样精彩纷呈,飞行培训为低空经济输送专业人才,航空维修保障了航空器的安全运行,航空金融保险为行业发展提供风险保障,低空旅游服务则让更多人享受到低空飞行的乐趣。新兴产业更是低空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低空物流、城市空中交通管理、无人机大数据应用等领域的崛起,将重塑物流、交通和数据处理等行业格局,为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

低空经济以航空器为载体,以低空为发展领域,延伸产业链条,由制造业扩展至相关行业,形成一整套完整的产业链条,形成了低空经济体。它以低空空域为依托,活动范围具有立体性的特点,且受制于不同区域的开放程度影响,具有典型的区域性特点。在应用领域,有较强的融合性,可以与一二三产业形成“低空经济+”的融合产业类型,且链条长,涉及制造、建设、运营、服务等环节,带动效应显著。


2、政策红利:低空经济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强力引擎


发展低空经济,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战略部署。在2024年3月5日,“低空经济”首次被明确写入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受到国家高度重视,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其发展,并释放了诸多红利。以下从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进行梳理:


(1)中央层面:战略引领,锚定方向

中央层面从战略规划高度为低空经济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指明路径。《“十四五”通用航空发展专项规划》明确将“农业植保、物流配送、应急救援”纳入通用航空重点应用场景,提出到 2025 年建成 500 个以上通用航空机场(含临时起降点)。这为乡村低空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础设施建设的蓝图。《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23 - 2027)》将“低空经济”列为乡村振兴“数字赋能”重点领域,鼓励“无人机 + 物联网”“低空旅游 + 乡村文化”融合发展,为乡村产业升级和融合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提出要推动农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鼓励利用无人机、卫星遥感等技术开展农业生产监测、精准作业等。加强其在农业上的使用。《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鼓励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支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低空飞行技术,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开发乡村休闲旅游、康养等产业。鼓励低空飞行技术与乡村旅游、康养产业的结合。


(2)地方层面:精准施策,落地见效

地方层面立足实际,多措并举推动低空经济在乡村落地生根。一方面,精心制定低空经济发展专项规划,为乡村低空经济发展绘制清晰蓝图。另一方面,设立专项资金,精准投向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企业研发和产业化等关键领域。

在资金扶持方面,专项资金为企业提供了研发补贴、贷款贴息等多种形式的支持。研发补贴直接降低了企业的研发成本,鼓励企业加大在低空经济领域的创新投入;贷款贴息则减轻了企业的融资负担,使企业能够以更低的成本获取资金,用于扩大生产规模、提升技术水平等。这些举措有效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产业园区建设也是地方政策的一大亮点。各地通过建设低空经济产业园区,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在产业园区内,企业可以享受到土地、税收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土地优惠降低了企业的用地成本,税收优惠则进一步减轻了企业的负担。这些优惠政策吸引了众多低空经济领域的企业集聚,形成了产业集群效应,促进了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了低空经济产业链的完善和发展。

在党中央发展低空经济的战略引领下,中央政策精准锚定方向,地方政策高效落地实施,一系列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有力推动低空经济与乡村振兴协同共进,为乡村产业升级与经济发展带来显著成效。




低空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四大维度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发展智慧农业,拓展人工智能、数据、低空等技术应用场景”。同时,文件还明确,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战略性新兴产业则是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低空经济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协同发展,不仅有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也将使低空经济产业链更加完整。


低空经济其赋能作用不仅体现在生产效率提升和基础设施完善,更在于通过“低空+”模式重塑乡村经济生态,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协同发展。以下从四大核心维度展开分析:


1、技术降本增效维度:重塑农业生产新范式


农业机械化向智能化跃迁

无人机植保技术通过精准施药、变量作业,突破传统机械作业的局限性。例如,在东北黑土地保护项目中,无人机搭载多光谱传感器可实时监测土壤肥力,动态调整施肥量,使化肥利用率提升40%,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农业大数据与低空技术的结合,催生“数字孪生农田”新模式。通过无人机定期采集农田影像,结合AI算法生成作物生长模型,农户可提前预判病虫害风险,实现“预防式”管理。


农业全产业链效率革命

在新疆棉花种植区,无人机播种与智能灌溉系统联动,使亩均用水量下降35%,同时通过低空遥感监测棉花长势,指导机械采收时间,采净率提高至98%以上。

农产品溯源体系借助低空物流的实时定位功能,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可视化。消费者扫描二维码即可查看无人机运输过程中的温湿度数据,增强品牌信任度。


2、突破地理限制维度:打通城乡要素流动的新通道


低空物流重构乡村供应链体系

在云南普洱茶产区,无人机“茶山直飞”模式将春茶采摘后48小时鲜叶送达加工厂的比例从30%提升至85%,有效保留茶叶活性成分,推动普洱茶单价提高20%。

冷链物流与低空运输的结合,破解高原特色农产品保鲜难题。西藏林芝的松茸通过无人机冷链运输,损耗率从40%降至5%,使“藏货出藏”成为可能。


应急保障体系升级

在甘肃舟曲泥石流灾害中,无人机医疗物资投送系统实现“黄金72小时”内覆盖全部受灾村落,较传统陆路运输效率提升10倍。

森林防火场景中,搭载热成像仪的巡检无人机可24小时监测火情,发现火点后5分钟内定位并回传坐标,使扑救响应时间缩短60%。


3、新业态激活维度:打造乡村“流量经济”的生态闭环


低空旅游重构乡村价值认知

贵州“万峰林低空飞行营地”通过“飞行+非遗体验”组合产品,将游客停留时间从1天延长至3天,带动周边民宿入住率提升至90%,形成“空中看景、地面体验”的立体旅游模式。

航空运动赛事成为乡村引流新引擎。浙江莫干山举办的全国动力伞锦标赛,吸引参赛选手及观众超5万人次,赛事期间周边餐饮、住宿收入突破2000万元。


研学经济培育乡村新人口

河南安阳“航空科普小镇”开发“无人机编程+农耕体验”研学课程,年接待中小学生10万人次,带动当地300余名村民转型为研学导师,人均年增收2.4万元。

航空职业培训与乡村人才振兴结合。四川广汉飞行学院开设“村官飞行员”定向班,培养既懂农业又掌握飞行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新路径。


4、协同发展维度:构建城乡融合的“低空经济生态圈”


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推广“通用机场+村级起降点”网络化布局,如湖南长沙县建设1个A类通用机场、10个村级起降点,形成“15分钟低空交通圈”,覆盖全县90%以上行政村。

5G-A通感一体技术与低空空管系统融合,实现农村低空空域的数字化管理,空域利用率提升3倍以上。


产业链协同创新

龙头企业带动乡村产业升级。大疆农业在江西建立“无人机应用示范县”,通过“设备租赁+技术服务”模式,培育本地植保服务队200余支,带动就业5000余人。

产学研合作加速技术转化。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江苏盐城共建“低空经济研究院”,研发的农业专用无人机续航时间突破4小时,作业效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低空经济通过技术赋能、空间重构、业态创新与协同发展,正在重塑乡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其价值不仅在于提升农业效率、完善基础设施,更在于通过“低空+”模式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流动。




低空经济与乡村振兴的融合的四大场景


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低空经济正以“科技之翼”重塑传统农业、物流、文旅与公共服务模式,让乡村从“靠天吃饭”迈向“精准管理”,从“交通闭塞”转向“通达四方”,从“单一观光”升级为“沉浸体验”。这场变革背后,是无人机、通用航空等低空技术的深度渗透,更是政策、资本与乡村智慧的协同发力。


1、农业现代化:从“人力耕作”到“智慧管理”

在江西赣州,万亩脐橙园上空,无人机正以每分钟10亩的速度精准喷洒农药,覆盖率高达95%,每亩成本从80元骤降至30元。这一转变的背后,是“政府补贴+合作社运营”的创新模式——政府补贴50%购机费用,合作社组建“飞防队”,不仅服务自家果园,更对外承接业务,年增收超20万元。而在更广阔的田野上,无人机搭载多光谱相机,化身“空中医生”,实时监测作物长势、病虫害,数据同步至农户手机,指导精准施肥、科学灌溉。昔日“看天吃饭”的农民,如今只需轻点屏幕,便能掌控农田“脉搏”,实现“藏粮于技”。


2、农村物流:从“山路崎岖”到“空中走廊”

在浙江安吉的茶山上,一架无人机载着新鲜采摘的茶叶,从茶园直飞县城物流中心,15分钟完成原本需3小时的山路颠簸。这一场景的普及,得益于“村级起降点+无人机航线”的物流网络构建——政府与顺丰、京东等企业合作,在乡村布局起降点,开通常态化航线,单程成本比货车运输更低,时效却提升数倍。更令人振奋的是,在四川凉山、云南怒江等偏远山区,无人机已成为“生命通道”:医疗物资、救灾物资通过无人机精准投送,破解了道路中断的困局,让“黄金救援时间”从“小时级”缩短至“分钟级”。


3、文旅融合:从“乡村漫步”到“云端遨游”

在四川阿坝州,游客乘直升机俯瞰九寨沟的碧水雪山,感受“一览众山小”的震撼;在广东清远,孩子们在“航空小镇”亲手操控无人机、制作航模,体验“翱翔蓝天”的乐趣。低空旅游与航空研学的兴起,让乡村从“卖风景”升级为“卖体验”。阿坝州与通航企业合作,按游客量分成,村集体以土地、旅游资源入股,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清远“航空小镇”则通过“研学+民宿+餐饮”的组合拳,带动周边消费增长300%,让乡村的绿水青山真正变为“金山银山”。


4、应急救援与公共服务: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御”

在森林防火一线,无人机搭载热成像仪,化身“空中哨兵”,24小时巡逻林区,火情预警时间提前2小时;在河道巡查中,无人机拍摄非法采砂、污染排放的证据,数据实时同步至环保部门,让违法行为无所遁形。从应急救援到环境治理,低空技术正成为乡村公共服务的“新利器”,让安全更有保障,让生态更加宜居。

从田间到云端,从生产到生活,低空经济正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改变着乡村的面貌。它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思维的突破——让乡村学会“借力科技”,让农民拥抱“数字红利”,让文旅焕发“空中魅力”。未来,随着政策的持续加码、技术的迭代升级,低空经济必将成为乡村振兴的“标配”,让每一寸土地都飞出希望,让每一个乡村都“一飞冲天”!




落地路径的三方协同:从“试点”到

“规模化”


低空经济要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硬核引擎”,需打通从政策设计到田间地头的“最后一公里”,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导、人才支撑”的协同生态,让低空技术从“盆景”变为“风景”。这场变革中,政府、企业、农民三方如何各司其职、同频共振?答案藏在一条条可复制、可推广的落地路径中。


1、政府引导:筑牢“顶层设计+基础设施”双底座

政策是低空经济发展的“指挥棒”,指引着发展方向;基础设施则是其“起飞的跑道”,提供着坚实的支撑。政府在推动低空经济从“试点”迈向“规模化”的过程中,需从政策设计与基建投入两方面发力,筑牢“顶层设计 + 基础设施”双底座。


在政策设计上,政府应注重差异化引导与资源倾斜。一方面,设立低空经济专项基金,在购机、航线审批、起降点建设等关键环节给予补贴。以江西为例,对植保无人机补贴比例高达 50%,有效降低了农户和企业的购机成本;浙江则为低空旅游项目提供用地保障和税收优惠,助力低空旅游产业发展。另一方面,将低空经济纳入乡村振兴考核指标,以此倒逼各地形成特色发展模式。江西聚焦无人机植保,充分发挥农业大省优势,推动农业现代化;浙江主打低空旅游,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打造特色旅游品牌;海南试点空域动态管理,将审批时间从 30 天压缩至 3 天,提高了运营效率,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此外,政府还需推进空域管理改革,划定乡村低空经济示范区,推行“一次申报、全年有效”的审批模式,简化审批流程,为企业创造更宽松的发展环境。


在基建投入方面,政府要着力构建“低空交通网”。推广“通用机场 + 村级起降点”模式,实现起降点网络化布局,打造“15 分钟低空交通圈”。湖南长沙县便是成功范例,建设 1 个 A 类通用机场和 10 个村级起降点,覆盖全县 90%的行政村,极大地方便了低空飞行活动的开展。同时,结合 5G - A 通感一体技术,建设数字化空管系统,实现农村低空空域的数字化管理,使空域利用率提升 3 倍以上,保障低空飞行安全、高效、有序进行。


通过这些政策设计与基建投入举措,政府为低空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硬件条件,为低空经济在乡村的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企业主导:创新“技术赋能+利益共享”新模式

企业是低空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在推动其从“试点”迈向“规模化”中,需从技术赋能与利益共享发力,构建新模式。


技术赋能上,企业推动低空经济从设备销售转向服务生态。

“无人机 + 合作社”模式里,企业输出技术、培训飞手并提供农业植保方案,助合作社组建飞防队。如某农科企业与河南某县合作,3 个月培训 300 名飞手组成 10 支飞防队,年服务农田超 50 万亩。合作社每亩净赚 15 元,企业则通过设备销售、技术服务及数据增值服务盈利。

“低空旅游 + 村集体”模式中,企业投资建设航线、购置设备,村集体提供土地、客源,按股分红。四川阿坝州某村与通航企业合作推出“九寨沟低空观光航线”,村集体以土地入股占股 30%,年分红超百万元,村民兼职导游、安保,实现家门口就业。


利益共享方面,企业通过产业融合拓展应用场景。

物流配送领域,企业针对山区交通不便,建设无人机物流航线,与当地物流、农户合作。浙江安吉白茶产区,物流科技企业与茶农、茶企合作,无人机将茶叶从茶园直送县城物流中心,时效从 3 小时缩至 15 分钟,保障茶叶品质,增加茶农收入,企业也优化流程、降低成本实现盈利。

应急救援领域,企业与政府、社会组织合作,在偏远地区部署物资无人机投送系统。四川凉山地区,科技企业与当地政府合作,紧急时无人机精准投送物资至偏远村落,企业获技术服务收益,也提升社会形象。


企业创新“技术赋能 + 利益共享”模式,实现多方互利共赢,未来将持续为低空经济及区域发展注入动力。


3、人才支撑:培育“技能+经营”双能力,共享发展红利

技能提升:从传统农民到“新农人”

聚焦低空经济相关实用技能,开展无人机操作、维修等短期速成培训,并为通过考核的学员颁发认证证书。以湖南某县为例,当地开设“无人机夜校”,利用农民的闲暇时间开展培训。仅用 3 个月时间,就成功培训出 200 名专业飞手。这些飞手凭借所学技能,投身于低空经济服务领域,人均年增收达 5 万元。培训还催生了“夫妻飞防队”“父子无人机组”等新型经营主体,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为满足低空经济长远发展的人才需求,在职业院校开设相关专业,进行定向培养。广东清远“航空小镇”与高校紧密合作,开设了无人机应用技术、航空服务等低空经济相关专业。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毕业后可直接进入村集体、企业工作,为低空经济产业提供了稳定的人才储备。


经营主体转型:从个体农户到合作社、村集体企业

鼓励农民以土地、劳动力等资源入股合作社,共同参与低空经济服务项目。河南某县合作社积极引入无人机植保服务,通过整合土地资源、组织专业飞手团队,为周边农田提供高效、精准的植保服务。合作社凭借规模效应和专业服务,年增收超过百万元,实现了农民增收和集体经济发展的双赢。

村集体以土地、资源等入股低空经济项目,与企业合作开展经营活动,并按照约定比例分享利润分红。四川阿坝州某村依托当地独特的自然风光,与旅游企业合作开展低空旅游项目。村集体以土地入股,占股一定比例。项目运营后,凭借新颖的旅游体验吸引了大量游客,村集体每年获得超百万元的分红,村民们也通过参与项目运营实现了增收致富。


低空经济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导、人才支撑的协同机制,正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要素自由流动。未来,随着技术迭代和模式创新,低空经济将从“单点突破”走向“全域覆盖”,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基建”,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持续动能,助力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低空经济将与智慧农业、数字乡村深度融合,催生更多“低空+”新场景,让乡村振兴的“天空”更加广阔。


结  语



在乡村振兴的壮阔征程中,低空经济如同一股强劲的东风,正以“科技之翼”引领乡村从传统迈向现代,从闭塞走向开放。从田间地头的精准管理,到偏远山区的物流畅通;从低空旅游的沉浸体验,到应急救援的高效响应,低空经济正全方位、深层次地融入乡村发展的每一个角落。


它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思维的突破;不仅是产业的升级,更是模式的创新。低空经济通过政府、企业、农民三方的协同努力,构建了一个“政府引导、企业主导、人才支撑”的良性生态,让低空技术从“盆景”变为“风景”,从“试点”走向“规模化”。


展望未来,随着5G、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不断融入,低空经济将与智慧农业、数字乡村深度融合,催生更多“低空+”新业态、新场景。乡村的“天空”将更加广阔,乡村振兴的“道路”将更加宽广。


低空经济,正以它独有的魅力和无限的潜力,开启乡村振兴的新篇章,引领我们走向一个更加繁荣、更加美好的未来。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同见证低空经济在乡村振兴中的辉煌成就,共同期待每一个乡村都“一飞冲天”,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梦想!


来源:城投观测

低空经济:乡村振兴的“新基建”


1、低空经济的概念及要素构成:什么是低空经济,哪些要素构成低空经济

在乡村振兴中,低空经济正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破局力量”。低空经济,是指以3000米以下空域为依托,以无人机、通用航空、低空旅游等为核心,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它不仅是技术革命的产物,更是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引擎,也是中国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领域之一。


低空经济从产业链条角度主要分为三大核心构成要素,即航空器、低空飞行活动、辐射带动领域。


(1)航空器要素

航空器作为低空经济的重要载体,分为有人驾驶航空器和无人驾驶航空器(无人机)两大类。有人驾驶航空器中,通用飞机(包含活塞式飞机、涡轮螺旋桨飞机等)和直升机等,在商务出行、旅游观光、航空培训、医疗救援等多个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为人们提供了便捷、高效的出行与专业服务选择。而无人机更是应用广泛,消费级无人机凭借其出色的性能,成为摄影爱好者和追求娱乐体验人群的偏好;工业级无人机则在农业植保、物流配送、测绘勘探、环境监测等领域大显身手,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人力成本。


(2)低空飞行活动

低空飞行活动,通用航空作业飞行涵盖了农林喷洒、航空摄影、电力巡线等重要工作,为农业生产、城市建设和能源保障提供了有力支持。航空消费类飞行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低空旅游让人们从空中俯瞰壮丽山河,私人飞行带来独特的出行体验,航空运动(如跳伞、滑翔伞等)则为勇敢者提供了挑战自我的舞台。此外,城市空中交通(UAM)作为新兴应用,正逐步走进人们的生活,城市内或城市间的无人机物流配送、载人空中出租车试点等项目,有望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开启全新的出行模式。


(3)低空经济辐射领域

低空经济的辐射带动领域广泛且深远。在制造业方面,航空器研发制造、零部件生产、机载设备制造等产业蓬勃发展,不仅推动了技术创新,还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服务业领域同样精彩纷呈,飞行培训为低空经济输送专业人才,航空维修保障了航空器的安全运行,航空金融保险为行业发展提供风险保障,低空旅游服务则让更多人享受到低空飞行的乐趣。新兴产业更是低空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低空物流、城市空中交通管理、无人机大数据应用等领域的崛起,将重塑物流、交通和数据处理等行业格局,为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

低空经济以航空器为载体,以低空为发展领域,延伸产业链条,由制造业扩展至相关行业,形成一整套完整的产业链条,形成了低空经济体。它以低空空域为依托,活动范围具有立体性的特点,且受制于不同区域的开放程度影响,具有典型的区域性特点。在应用领域,有较强的融合性,可以与一二三产业形成“低空经济+”的融合产业类型,且链条长,涉及制造、建设、运营、服务等环节,带动效应显著。


2、政策红利:低空经济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强力引擎


发展低空经济,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战略部署。在2024年3月5日,“低空经济”首次被明确写入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受到国家高度重视,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其发展,并释放了诸多红利。以下从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进行梳理:


(1)中央层面:战略引领,锚定方向

中央层面从战略规划高度为低空经济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指明路径。《“十四五”通用航空发展专项规划》明确将“农业植保、物流配送、应急救援”纳入通用航空重点应用场景,提出到 2025 年建成 500 个以上通用航空机场(含临时起降点)。这为乡村低空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础设施建设的蓝图。《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23 - 2027)》将“低空经济”列为乡村振兴“数字赋能”重点领域,鼓励“无人机 + 物联网”“低空旅游 + 乡村文化”融合发展,为乡村产业升级和融合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提出要推动农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鼓励利用无人机、卫星遥感等技术开展农业生产监测、精准作业等。加强其在农业上的使用。《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鼓励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支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低空飞行技术,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开发乡村休闲旅游、康养等产业。鼓励低空飞行技术与乡村旅游、康养产业的结合。


(2)地方层面:精准施策,落地见效

地方层面立足实际,多措并举推动低空经济在乡村落地生根。一方面,精心制定低空经济发展专项规划,为乡村低空经济发展绘制清晰蓝图。另一方面,设立专项资金,精准投向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企业研发和产业化等关键领域。

在资金扶持方面,专项资金为企业提供了研发补贴、贷款贴息等多种形式的支持。研发补贴直接降低了企业的研发成本,鼓励企业加大在低空经济领域的创新投入;贷款贴息则减轻了企业的融资负担,使企业能够以更低的成本获取资金,用于扩大生产规模、提升技术水平等。这些举措有效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产业园区建设也是地方政策的一大亮点。各地通过建设低空经济产业园区,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在产业园区内,企业可以享受到土地、税收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土地优惠降低了企业的用地成本,税收优惠则进一步减轻了企业的负担。这些优惠政策吸引了众多低空经济领域的企业集聚,形成了产业集群效应,促进了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了低空经济产业链的完善和发展。

在党中央发展低空经济的战略引领下,中央政策精准锚定方向,地方政策高效落地实施,一系列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有力推动低空经济与乡村振兴协同共进,为乡村产业升级与经济发展带来显著成效。




低空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四大维度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发展智慧农业,拓展人工智能、数据、低空等技术应用场景”。同时,文件还明确,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战略性新兴产业则是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低空经济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协同发展,不仅有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也将使低空经济产业链更加完整。


低空经济其赋能作用不仅体现在生产效率提升和基础设施完善,更在于通过“低空+”模式重塑乡村经济生态,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协同发展。以下从四大核心维度展开分析:


1、技术降本增效维度:重塑农业生产新范式


农业机械化向智能化跃迁

无人机植保技术通过精准施药、变量作业,突破传统机械作业的局限性。例如,在东北黑土地保护项目中,无人机搭载多光谱传感器可实时监测土壤肥力,动态调整施肥量,使化肥利用率提升40%,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农业大数据与低空技术的结合,催生“数字孪生农田”新模式。通过无人机定期采集农田影像,结合AI算法生成作物生长模型,农户可提前预判病虫害风险,实现“预防式”管理。


农业全产业链效率革命

在新疆棉花种植区,无人机播种与智能灌溉系统联动,使亩均用水量下降35%,同时通过低空遥感监测棉花长势,指导机械采收时间,采净率提高至98%以上。

农产品溯源体系借助低空物流的实时定位功能,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可视化。消费者扫描二维码即可查看无人机运输过程中的温湿度数据,增强品牌信任度。


2、突破地理限制维度:打通城乡要素流动的新通道


低空物流重构乡村供应链体系

在云南普洱茶产区,无人机“茶山直飞”模式将春茶采摘后48小时鲜叶送达加工厂的比例从30%提升至85%,有效保留茶叶活性成分,推动普洱茶单价提高20%。

冷链物流与低空运输的结合,破解高原特色农产品保鲜难题。西藏林芝的松茸通过无人机冷链运输,损耗率从40%降至5%,使“藏货出藏”成为可能。


应急保障体系升级

在甘肃舟曲泥石流灾害中,无人机医疗物资投送系统实现“黄金72小时”内覆盖全部受灾村落,较传统陆路运输效率提升10倍。

森林防火场景中,搭载热成像仪的巡检无人机可24小时监测火情,发现火点后5分钟内定位并回传坐标,使扑救响应时间缩短60%。


3、新业态激活维度:打造乡村“流量经济”的生态闭环


低空旅游重构乡村价值认知

贵州“万峰林低空飞行营地”通过“飞行+非遗体验”组合产品,将游客停留时间从1天延长至3天,带动周边民宿入住率提升至90%,形成“空中看景、地面体验”的立体旅游模式。

航空运动赛事成为乡村引流新引擎。浙江莫干山举办的全国动力伞锦标赛,吸引参赛选手及观众超5万人次,赛事期间周边餐饮、住宿收入突破2000万元。


研学经济培育乡村新人口

河南安阳“航空科普小镇”开发“无人机编程+农耕体验”研学课程,年接待中小学生10万人次,带动当地300余名村民转型为研学导师,人均年增收2.4万元。

航空职业培训与乡村人才振兴结合。四川广汉飞行学院开设“村官飞行员”定向班,培养既懂农业又掌握飞行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新路径。


4、协同发展维度:构建城乡融合的“低空经济生态圈”


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推广“通用机场+村级起降点”网络化布局,如湖南长沙县建设1个A类通用机场、10个村级起降点,形成“15分钟低空交通圈”,覆盖全县90%以上行政村。

5G-A通感一体技术与低空空管系统融合,实现农村低空空域的数字化管理,空域利用率提升3倍以上。


产业链协同创新

龙头企业带动乡村产业升级。大疆农业在江西建立“无人机应用示范县”,通过“设备租赁+技术服务”模式,培育本地植保服务队200余支,带动就业5000余人。

产学研合作加速技术转化。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江苏盐城共建“低空经济研究院”,研发的农业专用无人机续航时间突破4小时,作业效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低空经济通过技术赋能、空间重构、业态创新与协同发展,正在重塑乡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其价值不仅在于提升农业效率、完善基础设施,更在于通过“低空+”模式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流动。




低空经济与乡村振兴的融合的四大场景


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低空经济正以“科技之翼”重塑传统农业、物流、文旅与公共服务模式,让乡村从“靠天吃饭”迈向“精准管理”,从“交通闭塞”转向“通达四方”,从“单一观光”升级为“沉浸体验”。这场变革背后,是无人机、通用航空等低空技术的深度渗透,更是政策、资本与乡村智慧的协同发力。


1、农业现代化:从“人力耕作”到“智慧管理”

在江西赣州,万亩脐橙园上空,无人机正以每分钟10亩的速度精准喷洒农药,覆盖率高达95%,每亩成本从80元骤降至30元。这一转变的背后,是“政府补贴+合作社运营”的创新模式——政府补贴50%购机费用,合作社组建“飞防队”,不仅服务自家果园,更对外承接业务,年增收超20万元。而在更广阔的田野上,无人机搭载多光谱相机,化身“空中医生”,实时监测作物长势、病虫害,数据同步至农户手机,指导精准施肥、科学灌溉。昔日“看天吃饭”的农民,如今只需轻点屏幕,便能掌控农田“脉搏”,实现“藏粮于技”。


2、农村物流:从“山路崎岖”到“空中走廊”

在浙江安吉的茶山上,一架无人机载着新鲜采摘的茶叶,从茶园直飞县城物流中心,15分钟完成原本需3小时的山路颠簸。这一场景的普及,得益于“村级起降点+无人机航线”的物流网络构建——政府与顺丰、京东等企业合作,在乡村布局起降点,开通常态化航线,单程成本比货车运输更低,时效却提升数倍。更令人振奋的是,在四川凉山、云南怒江等偏远山区,无人机已成为“生命通道”:医疗物资、救灾物资通过无人机精准投送,破解了道路中断的困局,让“黄金救援时间”从“小时级”缩短至“分钟级”。


3、文旅融合:从“乡村漫步”到“云端遨游”

在四川阿坝州,游客乘直升机俯瞰九寨沟的碧水雪山,感受“一览众山小”的震撼;在广东清远,孩子们在“航空小镇”亲手操控无人机、制作航模,体验“翱翔蓝天”的乐趣。低空旅游与航空研学的兴起,让乡村从“卖风景”升级为“卖体验”。阿坝州与通航企业合作,按游客量分成,村集体以土地、旅游资源入股,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清远“航空小镇”则通过“研学+民宿+餐饮”的组合拳,带动周边消费增长300%,让乡村的绿水青山真正变为“金山银山”。


4、应急救援与公共服务: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御”

在森林防火一线,无人机搭载热成像仪,化身“空中哨兵”,24小时巡逻林区,火情预警时间提前2小时;在河道巡查中,无人机拍摄非法采砂、污染排放的证据,数据实时同步至环保部门,让违法行为无所遁形。从应急救援到环境治理,低空技术正成为乡村公共服务的“新利器”,让安全更有保障,让生态更加宜居。

从田间到云端,从生产到生活,低空经济正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改变着乡村的面貌。它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思维的突破——让乡村学会“借力科技”,让农民拥抱“数字红利”,让文旅焕发“空中魅力”。未来,随着政策的持续加码、技术的迭代升级,低空经济必将成为乡村振兴的“标配”,让每一寸土地都飞出希望,让每一个乡村都“一飞冲天”!




落地路径的三方协同:从“试点”到

“规模化”


低空经济要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硬核引擎”,需打通从政策设计到田间地头的“最后一公里”,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导、人才支撑”的协同生态,让低空技术从“盆景”变为“风景”。这场变革中,政府、企业、农民三方如何各司其职、同频共振?答案藏在一条条可复制、可推广的落地路径中。


1、政府引导:筑牢“顶层设计+基础设施”双底座

政策是低空经济发展的“指挥棒”,指引着发展方向;基础设施则是其“起飞的跑道”,提供着坚实的支撑。政府在推动低空经济从“试点”迈向“规模化”的过程中,需从政策设计与基建投入两方面发力,筑牢“顶层设计 + 基础设施”双底座。


在政策设计上,政府应注重差异化引导与资源倾斜。一方面,设立低空经济专项基金,在购机、航线审批、起降点建设等关键环节给予补贴。以江西为例,对植保无人机补贴比例高达 50%,有效降低了农户和企业的购机成本;浙江则为低空旅游项目提供用地保障和税收优惠,助力低空旅游产业发展。另一方面,将低空经济纳入乡村振兴考核指标,以此倒逼各地形成特色发展模式。江西聚焦无人机植保,充分发挥农业大省优势,推动农业现代化;浙江主打低空旅游,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打造特色旅游品牌;海南试点空域动态管理,将审批时间从 30 天压缩至 3 天,提高了运营效率,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此外,政府还需推进空域管理改革,划定乡村低空经济示范区,推行“一次申报、全年有效”的审批模式,简化审批流程,为企业创造更宽松的发展环境。


在基建投入方面,政府要着力构建“低空交通网”。推广“通用机场 + 村级起降点”模式,实现起降点网络化布局,打造“15 分钟低空交通圈”。湖南长沙县便是成功范例,建设 1 个 A 类通用机场和 10 个村级起降点,覆盖全县 90%的行政村,极大地方便了低空飞行活动的开展。同时,结合 5G - A 通感一体技术,建设数字化空管系统,实现农村低空空域的数字化管理,使空域利用率提升 3 倍以上,保障低空飞行安全、高效、有序进行。


通过这些政策设计与基建投入举措,政府为低空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硬件条件,为低空经济在乡村的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企业主导:创新“技术赋能+利益共享”新模式

企业是低空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在推动其从“试点”迈向“规模化”中,需从技术赋能与利益共享发力,构建新模式。


技术赋能上,企业推动低空经济从设备销售转向服务生态。

“无人机 + 合作社”模式里,企业输出技术、培训飞手并提供农业植保方案,助合作社组建飞防队。如某农科企业与河南某县合作,3 个月培训 300 名飞手组成 10 支飞防队,年服务农田超 50 万亩。合作社每亩净赚 15 元,企业则通过设备销售、技术服务及数据增值服务盈利。

“低空旅游 + 村集体”模式中,企业投资建设航线、购置设备,村集体提供土地、客源,按股分红。四川阿坝州某村与通航企业合作推出“九寨沟低空观光航线”,村集体以土地入股占股 30%,年分红超百万元,村民兼职导游、安保,实现家门口就业。


利益共享方面,企业通过产业融合拓展应用场景。

物流配送领域,企业针对山区交通不便,建设无人机物流航线,与当地物流、农户合作。浙江安吉白茶产区,物流科技企业与茶农、茶企合作,无人机将茶叶从茶园直送县城物流中心,时效从 3 小时缩至 15 分钟,保障茶叶品质,增加茶农收入,企业也优化流程、降低成本实现盈利。

应急救援领域,企业与政府、社会组织合作,在偏远地区部署物资无人机投送系统。四川凉山地区,科技企业与当地政府合作,紧急时无人机精准投送物资至偏远村落,企业获技术服务收益,也提升社会形象。


企业创新“技术赋能 + 利益共享”模式,实现多方互利共赢,未来将持续为低空经济及区域发展注入动力。


3、人才支撑:培育“技能+经营”双能力,共享发展红利

技能提升:从传统农民到“新农人”

聚焦低空经济相关实用技能,开展无人机操作、维修等短期速成培训,并为通过考核的学员颁发认证证书。以湖南某县为例,当地开设“无人机夜校”,利用农民的闲暇时间开展培训。仅用 3 个月时间,就成功培训出 200 名专业飞手。这些飞手凭借所学技能,投身于低空经济服务领域,人均年增收达 5 万元。培训还催生了“夫妻飞防队”“父子无人机组”等新型经营主体,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为满足低空经济长远发展的人才需求,在职业院校开设相关专业,进行定向培养。广东清远“航空小镇”与高校紧密合作,开设了无人机应用技术、航空服务等低空经济相关专业。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毕业后可直接进入村集体、企业工作,为低空经济产业提供了稳定的人才储备。


经营主体转型:从个体农户到合作社、村集体企业

鼓励农民以土地、劳动力等资源入股合作社,共同参与低空经济服务项目。河南某县合作社积极引入无人机植保服务,通过整合土地资源、组织专业飞手团队,为周边农田提供高效、精准的植保服务。合作社凭借规模效应和专业服务,年增收超过百万元,实现了农民增收和集体经济发展的双赢。

村集体以土地、资源等入股低空经济项目,与企业合作开展经营活动,并按照约定比例分享利润分红。四川阿坝州某村依托当地独特的自然风光,与旅游企业合作开展低空旅游项目。村集体以土地入股,占股一定比例。项目运营后,凭借新颖的旅游体验吸引了大量游客,村集体每年获得超百万元的分红,村民们也通过参与项目运营实现了增收致富。


低空经济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导、人才支撑的协同机制,正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要素自由流动。未来,随着技术迭代和模式创新,低空经济将从“单点突破”走向“全域覆盖”,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基建”,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持续动能,助力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低空经济将与智慧农业、数字乡村深度融合,催生更多“低空+”新场景,让乡村振兴的“天空”更加广阔。




结  语



在乡村振兴的壮阔征程中,低空经济如同一股强劲的东风,正以“科技之翼”引领乡村从传统迈向现代,从闭塞走向开放。从田间地头的精准管理,到偏远山区的物流畅通;从低空旅游的沉浸体验,到应急救援的高效响应,低空经济正全方位、深层次地融入乡村发展的每一个角落。


它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思维的突破;不仅是产业的升级,更是模式的创新。低空经济通过政府、企业、农民三方的协同努力,构建了一个“政府引导、企业主导、人才支撑”的良性生态,让低空技术从“盆景”变为“风景”,从“试点”走向“规模化”。


展望未来,随着5G、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不断融入,低空经济将与智慧农业、数字乡村深度融合,催生更多“低空+”新业态、新场景。乡村的“天空”将更加广阔,乡村振兴的“道路”将更加宽广。


低空经济,正以它独有的魅力和无限的潜力,开启乡村振兴的新篇章,引领我们走向一个更加繁荣、更加美好的未来。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同见证低空经济在乡村振兴中的辉煌成就,共同期待每一个乡村都“一飞冲天”,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梦想!

 

主办单位:湖南融合经济促进中心   协办单位:湖南省兴湘产业经济发展中心
Copyright © 2025 政商参考网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6011591号-1


  技术支持:飞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