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6日至28日,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李镇赴上海出席世界人工智能大会“AI焕新 产业共赢”企业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论坛及“星辰智惠 共治共享”人工智能生态论坛并致辞。李镇表示,人工智能正加快重塑全球产业格局,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必修课”和“必选项”,国资央企要围绕服务国家战略,紧盯前沿发展态势,发挥资源和场景优势,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实现技术紧追+应用领航双向发力,协同各方力量,共同推进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要进一步落地战略性高价值应用,强化顶层设计、深度融合实体经济,挖掘建设战略意义强、经济收益高、民生关联紧的战略性高价值场景,打造人工智能+科学、生物医药、新材料研发、新型工业化、具身智能等应用标杆。要进一步夯实基础底座供给能力,深度结合国家算力需要,统筹规划、适度超前布局建设智算集群,对外提供更多普惠高效算力服务。强化核心技术攻关,加速构建自主可控、灵活调用的模型能力矩阵,基础模型紧跟前沿,行业模型深入垂直领域,打造差异化发展优势。要进一步建设完善开放生态,强化开源社区建设运营,在保障核心安全的前提下,面向中小企业、高校院所、科技爱好者等开放央企AI能力,分享应用经验,降低全社会AI创新门槛,提升社会影响力。
分析认为,李镇强调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必修课”和“必选项”,主要基于以下核心逻辑与战略考量:
一、全球产业格局重塑的必然要求
(一)技术革命的倒逼效应。人工智能正以“颠覆性创新”重构全球产业链。例如,大模型技术已衍生出自动驾驶、具身智能等新兴产业,同时加速农业、制造业等传统领域智能化转型。若中国未能抢占技术制高点,可能面临产业链“低端锁定”风险。
(二)国际竞争的紧迫性。全球主要经济体均将人工智能视为战略必争领域。美国通过《国家人工智能倡议》强化技术垄断,欧盟推出《人工智能法案》构建监管壁垒。中国需通过深度融合实现“技术追赶+应用领航”双向发力,避免在关键赛道落后。
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
(一)破解传统产业转型痛点。中国制造业规模占全球30%,但高端装备国产化率不足40%。人工智能可赋能工业质检、供应链优化等环节,例如某央企通过AI技术将生产线缺陷检测效率提升60%,成本降低35%。
(二)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路径。人工智能与生物医药、新材料研发等领域的融合,正在催生“AI+科学”新范式。例如,某实验室利用AI预测蛋白质结构,将药物研发周期从5年缩短至18个月,显著提升创新效能。
三、国资央企的战略使命与资源禀赋
(一)服务国家战略的定位要求。国资央企掌控国民经济命脉,在能源、交通、通信等领域拥有海量数据和应用场景。例如,国家电网通过AI优化电力调度,每年减少弃风弃光损失超200亿千瓦时,直接支撑“双碳”目标实现。
(二)资源整合能力的独特优势。
1.算力底座:国资央企统筹规划建设智算集群,可避免重复投资。例如,某央企智算中心已支撑全国30%的AI科研任务。
2.场景开放:首批40个央企AI高价值场景(如港口自动化、航空运维)的开放,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
3.安全支撑:在关键基础设施领域,国资央企可构建自主可控的AI技术体系,防范数据泄露等安全风险。
四、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
(一)国家战略的顶层设计。2025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8000亿元资金支持,其中7350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已到位,为融合提供强力保障。
(二)资本市场的积极响应。政策发布后,AI芯片、算力硬件板块股价集体异动,澄天伟业、长芯博创等企业因切入AI计算领域股价涨停,显示市场对融合前景的高度认可。
五、李镇观点的实践路径。李镇提出“三维发力”框架:
(一)应用层:挖掘战略意义强、民生关联紧的场景(如智慧医疗、智能电网),打造标杆案例。
(二)技术层:构建自主可控的模型能力矩阵,基础模型紧跟前沿,行业模型深入垂直领域。
(三)生态层:通过“焕新社区”平台推动技术开源,降低中小企业创新门槛,形成“央企引领+产业链协同”的开放生态。
因此,李镇的论断本质是中国在全球人工智能竞争中的“突围策略”:通过国资央企的示范引领,将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最终实现“以应用促创新、以创新强产业”的良性循环。这一战略既符合国家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要求,也是国资央企在数字经济时代履行“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三大责任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