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商参考网客户端
政商参考网客户端
工作人员
当前位置:首页  »  融合经济
概念与理论 | 城市产业融合
时间:2025-09-30来源:城市经济学 阅读:10

 城市产业融合作为产业结构升级的高级形态,是 “城市经济”“城市结构经济” 等概念在产业动态发展中的集中体现,指不同产业或产业内部通过技术渗透、功能互补、链条延伸等方式形成跨界协同的新产业形态。从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到文旅与农业的跨界创新,产业融合正重塑城市产业结构,释放 “城市集聚经济” 的协同效益,优化 “城市要素经济” 的配置效率,提升 “城市网络经济” 的分工价值。以下将从多学科定义、核心特征、理论演进、实践案例等维度,全方位解析城市产业融合的丰富内涵。

一、城市产业融合的跨学科定义与核心特征

(一)多学科视角下的定义

     城市产业融合的本质是产业边界模糊化与功能协同化的动态过程,不同学科从各自维度揭示其内涵:

学科领域

核心定义

关键视角

典型表述

经济学

不同产业通过技术、资本、市场等要素交叉渗透,形成新价值链与附加值的经济现象,核心是   “要素重组”  “价值共创

要素重组与效率提升

产业融合通过打破产业壁垒降低交易成本,如数字技术使制造与服务的边界模糊化(厉无畏)

管理学

企业通过跨界整合资源、创新商业模式实现产业协同发展,是构建 “城市产业结构” 竞争力的核心路径

资源整合与模式创新

融合型产业更具抗风险能力,如制造 + 服务企业的利润率比单一制造企业高 20%”(迈克尔波特)

地理学

产业融合在城市空间的集聚与扩散过程,体现 “城市空间经济” 中功能混合与区位协同的特征

空间集聚与功能混合

产业融合依赖空间   proximity,如科创园区的研发 + 制造空间融合提升协同效率(克鲁格曼)

城市规划学

支撑城市功能升级的产业协同模式,通过 “生产 - 生活 - 生态” 空间融合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

功能适配与空间协同

产业融合规划需强化产业社区建设,如深圳光明科学城的研发 -  中试 - 制造空间联动(《城市规划原理》)

这些定义共同揭示:城市产业融合是要素重组(经济学)、跨界协同(管理学)与空间集聚(地理学)的统一,其核心是 “产业边界模糊化的协同发展逻辑

(二)核心特征

1.跨界渗透性与边界模糊化

产业融合打破传统三次产业的界限,形成 “你中有我” 的新形态: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融合催生智能制造(如东莞的 “工厂 + 工业互联网),文旅与农业融合形成休闲农业(如成都的 “农田 + 民宿 + 文创),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产生在线教育。这种跨界渗透使产业分类从 “非此即彼” 变为 “多元交叉,如智能手机产业既属制造业(二产),又含软件开发(三产),体现 “城市产业结构” 的动态升级。

2.技术驱动性与创新依赖性

技术革命是产业融合的核心动力,尤其是数字技术的渗透:5G、人工智能、大数据推动 “制造 + 服务” 融合(如远程运维、个性化定制),物联网使 “农业 + 服务” 融合成为可能(如智慧农业的溯源服务)。杭州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占 GDP 42%,其中 80% 的增长来自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创新,印证技术创新对融合的决定性作用,与 “城市要素经济” 的技术要素高度相关。

3.功能协同性与价值倍增性

融合产业通过功能互补实现 “1+1>2” 的价值跃迁:上海的 “汽车研发 + 智能制造 + 金融服务” 融合,使单车附加值提升 30%;义乌的 “小商品制造 + 跨境电商 + 物流” 融合,使外贸效率提升 40%。这种协同效应不仅来自产业本身,更来自 “城市集聚经济” 的空间proximity—— 相关企业在 3 公里半径内的融合效率比分散布局高 50%

4.空间集聚性与区域联动性

产业融合在空间上呈现 “核心集聚 + 区域辐射” 特征:深圳南山科技园集聚 5000 家科创企业,形成 “研发 - 孵化 - 制造” 的融合生态(核心集聚);其技术成果通过区域网络辐射东莞、惠州的制造基地(区域联动)。长三角的 “上海研发 + 苏州制造 + 宁波物流” 融合,使区域产业协同效率提升 25%,体现 “城市网络经济” 的跨域价值。

二、城市产业融合的构成要素与理论演进

城市产业融合是多要素互动的复杂过程,其理论体系从产业分工到系统融合,揭示了融合发展的内在规律。

(一)核心构成要素及功能

要素类型

具体内容

在产业融合中的作用

与相关概念的关联

融合主体

企业(跨界整合者)、高校科研机构(技术供给)、政府(政策引导)

推动融合实践(如华为的 “制造 +  软件” 跨界),解决融合壁垒

主体协同依赖 “城市结构经济” 的系统互动,企业是 “城市要素经济” 的核心载体

融合载体

产业园区(如科创园区)、数字平台(如工业互联网)、空间社区(如产业社区)

提供融合空间(如苏州工业园的 “研发车间),降低协同成本

载体密度影响 “城市集聚经济” 效益,空间布局符合 “区位论” 的优化逻辑

融合动力

技术创新(如数字技术)、市场需求(如个性化定制)、政策激励(如融合试点)

驱动融合深化(如 AI 技术推动   “零售 + 制造” 融合),决定融合方向

动力强度与 “城市要素经济” 的技术、人才质量正相关,需求拉动符合 “比较优势” 原则

融合模式

技术渗透(如数字 + 制造)、功能互补(如制造 + 服务)、链条延伸(如农业 + 文旅)

明确融合路径(如东莞的技术渗透型融合),适配城市产业基础

模式选择需契合 “城市产业结构” 特征,如工业城市侧重技术渗透型融合

融合效益

效率提升(如生产率增长)、创新涌现(如新产品)、结构升级(如产业高端化)

检验融合价值(如杭州数字融合使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15%),支撑城市发展

效益释放体现 “城市集聚经济” 的协同价值,推动 “城市产业结构” 向高级化演进

(二)理论演进脉络

理论阶段

代表学者 / 流派

核心观点

对产业融合的解释力

产业分工理论

亚当斯密(1776

分工提升效率,但过度分工导致产业割裂

揭示传统产业边界的形成,为融合的 “反分工” 逻辑提供参照

技术创新理论

熊彼特(1912

创新是生产要素的新组合,技术革命推动产业变革

解释产业融合的动力来源,如数字技术对产业边界的打破

产业融合理论

厉无畏(2002

产业融合是不同产业通过技术渗透、功能互补形成新产业形态的过程

首次系统界定产业融合,强调其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

生态系统理论

摩尔(1993

产业融合形成相互依存的生态系统,主体协同创造价值

解释融合的系统特性,如科创园区的 “研发 - 制造 - 服务” 生态

数字融合理论

曼纽尔卡斯特(2010

数字技术重构产业逻辑,使 “流空间”  中的跨界融合成为常态

揭示数字时代融合的新形态,如平台经济对产业边界的彻底重塑

这些理论共同构建了产业融合的分析框架:从分工限制(斯密)到技术驱动(熊彼特),再到系统协同(摩尔)与数字重塑(卡斯特),逐步揭示融合发展的多元逻辑。

三、城市产业融合与相关概念的关联及差异

(一)与核心城市经济概念的关联差异

对比维度

城市产业融合

城市产业结构

城市集聚经济

城市要素经济

城市网络经济

核心焦点

产业跨界协同与形态创新

产业比例关系与结构升级

要素集中的外部效益

要素质量与配置效率

跨城产业分工与协同

关键变量

融合深度、跨界强度、创新产出

三次产业比例、主导产业占比

要素密度、产业关联

技术水平、人才质量、资本效率

产业链长度、跨城协作频率

理论内核

边界模糊化与价值共创

结构比例优化与阶段适配

集聚外部性提升效率

要素质量决定增长潜力

网络连接创造协同价值

典型表现

数字 + 制造”“文旅 + 农业

三二一” 结构、主导产业引领

产业集群、创新生态

人才集聚、技术突破

区域产业链分工、跨城研发

分析工具

融合度指数、跨界创新效率

产业结构熵值、投入产出表

集聚指数、外部性测算

要素生产率、匹配度指数

网络密度指数、协同效率模型

(二)核心关联解析

1.城市产业融合是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核心路径

产业融合推动产业结构从 “单一分工”  “多元协同” 转型:上海通过 “制造 + 服务” 融合,使生产性服务业占三产比重从 40% 升至 55%,支撑产业结构向高端化升级;杭州的 “数字 + 实体” 融合,使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占 GDP 42%,重塑 “三二一” 结构的内涵,印证融合是结构优化的 “动态引擎

2.城市集聚经济为产业融合提供空间支撑

产业融合依赖要素的空间集聚:深圳南山科技园的企业密度达 80  / 平方公里,研发 - 制造 - 服务” 企业在 3 公里半径内的互动频率是分散布局的 5 倍,集聚效应使融合创新效率提升 30%。这种空间 proximity 降低技术、人才的跨界流动成本,是 “城市集聚经济” 在融合时代的新表现。

3.城市要素经济决定产业融合的层级高度

高素质要素是深度融合的前提:深圳的研发投入强度达 12%、每万人高端人才 600 人,支撑其实现 “芯片设计 + 制造 + 封装测试” 的全链条融合;而要素质量不足的城市,产业融合多停留在浅层(如简单的 “农业 + 旅游),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

4.城市网络经济放大产业融合的区域价值

融合产业通过区域网络实现价值扩散:长三角的 “上海数字技术 + 苏州智能制造 + 宁波物流服务” 融合,使区域电子信息产业全球份额超 20%;粤港澳大湾区的 “香港科创 + 佛山制造” 融合,通过跨境要素流动实现创新价值倍增,体现 “城市网络经济” 对融合效益的放大作用。

四、城市产业融合的实践案例与效能分析

(一)不同类型产业融合案例

1.技术渗透型:东莞 “数字 + 制造” 融合

o融合特征90% 规上工业企业接入工业互联网,通过 “智能工厂 + 数字孪生 + 远程运维” 实现制造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智能手机产业的定制化生产占比从 10% 升至 40%

o经济表现: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6.5%,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12%,智能手机产量占全球 1/4,附加值较代工阶段增长 3 倍;

o融合逻辑:依托制造业基础,通过数字技术渗透实现制造升级,体现 “城市地方化经济” 的专业化融合优势。

2.功能互补型:成都 “文旅 + 农业” 融合

o融合特征:将农田转化为 “农业景观,叠加民宿、文创、研学功能,打造 “天府农博园” 等融合载体,农产品通过文旅渠道的溢价率达 50%-100%

o经济表现:休闲农业年产值超 800 亿元,带动 50 万农民增收,乡村旅游人次占全市旅游 35%,推动农业占比从 5% 降至 3% 但效益倍增;

o融合逻辑:通过功能互补激活农业附加值,实现 “小农户”  “大市场” 的连接,体现 “比较优势” 的跨界应用。

3.链条延伸型:上海 “汽车 + 服务” 融合

o融合特征:汽车产业从制造向研发设计、出行服务、金融保险延伸,形成 “整车制造 + 自动驾驶研发 + 共享出行” 全链条,服务收入占比从 15% 升至40%

o经济表现:汽车产业总营收达 1.2 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超 5%,新能源汽车占比达 30%,服务环节利润率是制造环节的 2 倍;

o融合逻辑:依托产业优势延伸价值链,通过 “制造 + 服务” 提升抗周期能力,体现 “城市产业结构” 的高级化融合路径。

4.平台赋能型:杭州 “电商 + 产业” 融合

o融合特征:以阿里巴巴为平台,推动电商与制造业、农业、服务业跨界融合,形成 “直播电商 + 柔性制造”“农村电商 + 农产品上行” 模式;

o经济表现:网络零售额达 1.2 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60%,带动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率达 80%,跨境电商占全国 15%

o融合逻辑:通过数字平台打破产业边界,实现 “需求 - 生产 - 流通” 的全链路融合,体现 “城市要素经济” 的创新驱动。

(二)效能量化分析

产业融合的效能通过经济质量、创新能力等指标体现:

·经济效率:融合型产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比单一产业高30%-50%(东莞智能制造企业达 18 万元 / 人,传统制造企业 12 万元 / 人);

·创新能力:产业融合度每提升 10%,专利授权量增长 20%(杭州数字融合企业专利增速达 25%);

·抗风险能力:融合型产业在经济波动中的降幅比单一产业低 20%-30%(疫情期间,上海 “汽车服务” 企业营收降幅比纯制造企业低 25%);

·就业质量:融合型产业的平均工资比单一产业高15%-20%,且技能型岗位占比提升 30%(深圳融合型企业技能岗位占比达 60%)。

五、城市产业融合的挑战与优化路径

(一)主要挑战

1.融合壁垒与跨界障碍

体制机制与标准差异阻碍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的税收政策、统计标准不同,导致 “制造 + 服务” 企业面临双重监管;不同产业的技术标准不兼容(如工业互联网的接口差异),使融合成本增加 30% 以上。

2.创新不足与深度不够

融合停留在浅层表象:多数城市的 “农业旅游” 仅为 “采摘 + 餐饮,缺乏文化赋能;制造业的数字化融合多为 “机器换人,未实现数据驱动的流程重构,深度融合企业占比不足 20%

3.要素错配与协同薄弱

人才与技术支撑不足:融合所需的复合型人才(如懂制造的数字人才)缺口达 500 万,高校专业设置与融合需求脱节;产业链上下游协同不足,如研发与制造的信息不对称导致融合创新失败率超 40%

4.空间隔离与生态缺失

产业空间布局不利于融合:研发在核心区、制造在远郊区的空间隔离,使技术转化成本增加25%;缺乏专业化融合载体,普通产业园区的跨界设施(如中试车间、共享实验室)覆盖率不足 30%

(二)优化路径与发展趋势

1.制度创新与壁垒破除

构建融合友好的政策环境:深圳推行 “跨行业监管沙盒,对融合型企业实施包容审慎监管;长三角建立 “产业融合标准联盟,统一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数据接口标准,降低跨界成本。

2.创新驱动与深度融合

强化技术与模式创新:杭州设立 “产业融合创新基金,重点支持 “AI + 制造”“数字 + 服务” 等深度融合项目;东莞建设智能制造创新中心,推动企业从设备联网向数据驱动转型,深度融合企业占比从 20% 升至 45%

3.要素培育与协同强化

打造复合型要素支撑体系:北京推行 “产业融合人才专项计划,培养懂技术、通产业的复合型人才;上海建设 “产业链协同平台,打通研发、制造、服务的数据壁垒,协同效率提升 30%

4.空间优化与生态构建

建设融合型产业载体:深圳光明科学城规划 “研发 - 中试 - 制造” 一体化空间,企业平均通勤距离缩短至 3 公里;成都打造 “产业社区,配套共享实验室、跨界交流中心,融合创新频率提升 50%

5.区域协同与融合网络

推动跨城融合分工:长三角实施 “产业融合链长制,上海牵头研发、苏州负责制造、宁波承担物流,形成跨域融合生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科创走廊,实现香港研发、珠三角转化的融合联动,区域融合效益提升 25%

六、结语:城市产业融合的本质与价值

城市产业融合的本质是产业生态的协同进化—— 从单一分工到跨界协同,从独立发展到价值共创,它正重塑城市经济的核心逻辑。其价值不仅在于形态创新,更在于:

·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融合型产业通过效率提升与创新涌现,支撑城市经济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型,深圳、杭州等城市的实践证明,融合度高的城市增长韧性更强。

·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由之路:产业融合突破传统结构升级的路径依赖,使 “三二一” 结构从比例优化转向功能协同,上海的 “制造 + 服务” 融合就是结构高级化的典范。

·要素效率的倍增器:融合通过要素重组提升配置效率,使技术、人才等要素的边际效益最大化,东莞的智能制造融合使技术投入产出比提升 40%

·区域竞争的新优势来源:在全球化分工重构中,融合型产业集群更具全球竞争力,长三角的 “数字 + 制造” 融合集群已成为全球产业链的重要环节。

     理解城市产业融合,需把握 “跨界与聚焦”“创新与稳定”“局部与系统” 的平衡:既要推动跨界协同,又要聚焦核心优势;既要鼓励创新试错,又要保障产业稳定;既要培育本地融合生态,又要融入区域融合网络。

     未来,随着数字技术的深度渗透与绿色理念的广泛传播,城市产业融合将呈现 “数字化”“绿色化”“生态化”“全球化” 等新形态,但 “协同创造新价值” 的核心本质不会改变。它将继续作为 “城市经济” 转型升级的核心路径,支撑城市在竞争中构建独特优势,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来源:城市经济学

 

主办单位:湖南融合经济促进中心   协办单位:湖南省兴湘产业经济发展中心
Copyright © 2025 政商参考网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6011591号-1


  技术支持:飞信网络